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節氣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由於中國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中國正統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

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陽)、長至、夏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冬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三爻),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陽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 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 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節氣與中氣
二十四節氣又分為十二節氣(節)與十二中氣(氣),每月有一「節」與一「氣」區分,「節」為月之始,「氣」的最後一日為月之終。

月份 節氣(節) 中氣(氣)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驚蟄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穀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滿
五月(午) 芒種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處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二十四節氣和文化

中國民諺
由於節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過程,是每年季節變更的重要標誌,因此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中國農民為了更方便地根據節氣來安排農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些有關的民諺。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榖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寒又寒」或「寒更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二十四節令歌
打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 春分瀝皮乾
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五月節 夏至不納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 秋分無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嚴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進臘月 大寒又一年


各地其它諺語
中國:
河北石家莊: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華北地區: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如果立秋時間在日出之前,之後的天氣就會比較冷;如果出現在日出之後,接下來的天氣就會比較悶熱)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江浙地區:白露身勿露,赤膊變豬玀
寒露腳勿露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黃河中下游《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頭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七十二候

每氣分三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鷙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穀雨:榖雨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摯)。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三伏天灸療法

三伏天灸療法

中醫有套理論稱為「夏病冬治」、「冬病夏治」,它是時間治療的一部分,按照不同時節多見的病種,在其相反的氣候下作出治療,達到治療和預防的目的。而其中一種比較為人熟悉的治療,就是在「三伏天」下進行的「天灸」。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伏維持十天,一共三十天,簡單來說包括了在中原地區夏季最熱的日子,具體日子要根據當年的節氣和干支紀日而定。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多在大暑前開始,之後十天一伏(天干一共有十個),三伏連續計有三十天。


以今年為計,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在六月二十五日,所以初伏由七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中伏由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三日,末伏由八月四日至八月十三日。

在每伏的開始(庚日),中醫都有「三伏天灸」的傳統。「天灸」是指用由藥性辛溫中藥制成的敷貼壓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穴位至灼熱、發泡的感覺,然後取下藥貼,根據中醫理論這種治療能起溫陽補益的作用,可以防治在冬季因為身體虛寒而多發的哮喘、鼻敏感、胃痛、月經不調、關節痠痛等病。

在古時沒有藥貼的時候,三伏天灸是用最原始的艾絨直接火灸,現時為了使操作方便些,都換成了藥貼。由於貼上去藥物多由性味辛熱的中藥組成(如附子、白芥子、薑汁、冰片等),因此對皮膚有一定刺激性,除了不宜敷貼過久(一般建議成人於二至三小時後取下,小兒則一小時,或根據皮膚的感覺以微熱為度),還有可能在皮膚上留下疤痕,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而「天灸」所選用的穴位也因應病種而定,如治療咳喘會用定喘、肺俞、腎俞、天突,治療胃腸疾病會用中脘、天樞、足三里,表虛易感冒和鼻炎可以加上風門等。一般每次約選四至六個穴位(雙側),把一粒像花生大小的藥貼在穴位上,按時取下,如出現創口可按一般傷口護理。治療時間以三個「庚日」的正日最好,如果錯過了可盡快補回,根據病情也可以在三個庚日的前和後一個庚日再作多一次治療合共五次。

知道「天灸」的香港人並不多,但在國內每逢「天灸」的日子,各地的中醫院都擠得水泄不通,萬人空巷的場面足以證明這種療法是多麼的受歡迎,當中更不乏從香港澳門遠道而來的客人,據研究說這種療法對防治鼻炎和哮喘的有效率達六成,絕大多數病人治療三年後症狀都得到較顯著的改善。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中醫四診

何謂「四診」?
八綱是辨證識症綱領,醫生可透它來綜合歸納與分析,才可以結綸。但是除了要熟知八綱外,還必須與四診配合應用才真正達到醫效。
所謂的四診,就是指望、聞、問、切四診斷方法,中醫可以透過四診,來辨認疾病原因、病位表裏、病情虛實,然後決定診治方式與結果。

觀察病人神色變化的「望診」
何謂「望診」?
望診是四診之首,也就是診斷的第一步。
望診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一般又可分為 (觀神、視形、察色、辨舌) 四大方面。
「望診 」-- 觀神
就是觀察病人精神、神氣的變化。
內經上說: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什麼叫做得神呢?凡是面色潤澤,眼睛有光彩、說話清亮、精神清爽等正氣充沛現象,都是得神表現,此時疾病必定不重,即使病重也必定能夠痊癒。
面色晦滯、眼睛無神、形體羸瘦、精神委靡等正氣衰敗的現象,都是失神的表現。有這種情形時,大多是久病體虛、或是急病垂危的階段,十分不樂觀。
此外,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就表示病情十分嚴重。因此,在望診時,除了要觀神之外,尚須注意神志是否清晰,以免錯斷。
「望診」-- 察色
就是觀察病人的氣色。
 在望診中 , 察色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氣色是臟腑氣血的外榮 , 也就是疾病的表現與變化。
 察色的主要方法 , 就是觀察病人的臉色如何。一般而言 , 又可分為青、黃、赤、白、黑 , 並結合五臟以辨別表、裡、寒、熱、虛、實 , 應用在臨床的診治上。
(1) 面部色青
 表示肝有病痛 , 主要症狀是「胸腹刻痛」; 青白俱見屬寒 , 面唇俱青為寒極。如果小兒環唇及鼻旁色青 , 有抽搐現象 , 就是肝風內動的危險徵兆 , 必須要小心就疹 , 不可馬虎。
(2) 面部色黃
 表示脾臟有疾 , 主「濕熱」與「寒濕」 ; 如果色黃而明亮的就屬濕熱 ; 色黃又晦暗的則寒濕 ; 全身及眼白變黃的是黃疸 ; 黃白相兼 , 但是眼白不是黃的是「萎黃」 ; 面色淡黃不枯 , 就表示疾病將癒的象徵。
(3) 面部色紅
  表示心有疾病 , 主「有熱」。面赤耳熱、或譫語煩躁屬「實熱」 ; 黃赤相兼的屬「風熱」 ; 病外體虛 , 而且午後兩觀微紅而潮熱 , 就屬於「陰虛勞熱」。
(4) 面部色白
  表示病因在肺 , 「肺虛血少」。凡是陽虛、身虛的人 , 面色必定慘白 ; 血虛、脫血的人面色也會慘白。因此 , 面色白的人 , 必定屬於氣虛血少 , 正是屬於寒症者 , 絕對沒有實熱症者。
(5) 面部色黑
  表示腎有疾 , 主「腎虧」。凡是患有腎虧的病人 , 面色幾乎呈黑色 , 或是有黑眼圈 ; 病況嚴重時 , 甚至顏額均呈黑色 , 就表示腎陽極度衰敗 , 已陷入十分危急的狀況中。此外 , 微黑主水 , 青黑主疼痛 , 在辨證上都要注意。
  在臨床診斷時 , 「氣色」應該要分開來診視。凡是顯見於皮膚外叫做「色」 , 隱然於皮膚間的是「氣」。所以一個人如果顯示內外光澤 , 氣色融合 , 就表示身體健康無病 ; 相反地 , 就是罹患有疾病。
  對於病人的察色 , 應該著重在整體的氣色。五色中 , 凡是鮮明潤澤而且容易消失的 , 大多屬於表病、新病、輕病 ; 如果顯得晦暗沈滯、枯澀又不易消散的 , 就是裡病、久病、重病。這些在診斷上也要加以注意。 此外 , 在診斷小兒疾病 , 一般都會察看小兒的虎口交叉處 , 與食指三節脈紋的顏色 , 這種方式稱為「指紋望診」 , 也稱為「虎口三關望診」。
為什麼稱為「三關」呢?這是將食指三節分為「風關」(第一節) 、「氣關」(第二節)、「命關」( 末節)之故。三關的正常紋色是紅黃相兼 , 而且隱隱若現 ; 如果紋色發紫 , 表示內熱 ; 紅色則為傷寒 ; 黃色為消化不良 ; 黑色為中惡 (急性暴病、或食物中毒) ; 白色為蟲積或是營養不良。如果出現這些現象 , 在風關表示病情初現 , 氣關為病情轉重 , 到了命關 , 就表示有生命危險之虞了。 虎口三關是小兒望診的重要依據。
「望診」- 視形
就是觀察病人的形體和動態,以了解病人的體質與病情。
視形的方式有三:
看病人的體格強基本上,胸闊、骨大、肌肉豐實的人,屬於「形體壯盛」,表示其抵抗力強;反之,若是胸廓狹窄,骨骼弱小、肌肉瘦削的人,屬於「形體羸瘦」表示其抵抗力弱。
看病人有無致病素質病人如果身體肥胖、面赤圓、頸短且肥,稍微運動就上氣不接下氣、心跳快速,這種體質很容易罹患「中風」(腦溢血) ; 身體瘦弱 , 頸長面削、膚白無華、兩觀潮紅 , 胸廓狹長或顯得扁平 , 上下鎖骨深陷的人 , 就很容易罹患「肺癆」。
看病人的姿態病人通常都會用各種動作 , 來表示自己身體某部份的病痛。例如頭痛者 , 都會以手抱頭 ; 胃痛的病人 , 多半會用撫脘 ; 腹痛的病人 , 則會用手捧腹 ; 腰痛的人 , 大都會用手叉腰等 , 這些在臨症時 , 應該加以注意 。
其次 , 也必須注意病人全身的姿態 , 由頭部軀幹乃至於四肢 , 都要仔細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姿態。因為我們也可以由異常的姿態表現中 , 了解到體內臟腑的病變。例如一位病人的頭項強直、角弓反張 , 表示也患有腦,疾 ; 必須端坐呼吸、無法平臥 , 可知他染有氣喘 ; 不斷痛苦呻吟、步行不便 , 表示有痺痛病的困擾 ; 這些都是視形的重點。
此外 , 應該注意的是皮膚有無水腫、瘡瘍、黃疸、斑疹 , 以及是否有汗等現象 ; 眼部有無目赤發黃、斜視、上視、目窠浮腫等情況 ; 鼻腔是否鼻塞、鼻 、鼻腫、鼻煸以及鼻涕濁流的情形 ; 甚至尚且必須注意耳輪、口唇的形態及色澤等。
這些都是臨床上的資料 , 以作為辨別虛、實 、寒、熱的依據。
「望診」- 辨舌
就是觀察病人的「舌質」與「舌苔」情形。辨舌在診斷上十分重要 , 有很大的作用 , 它可以辨別痀僂病症狀的性質,所以,它是望診中最主要的部份。
由於舌苔與內臟的係最為密切,因,此在診斷上更具有重要的地佔,而且舌居口腔中,感覺也較敏銳,又能隨病勢變化,既正確又迅速。舌與苔應該要分開來看。舌是指舌的本質,苔是指舌上生出的垢膩。一般而言,舌尖屬心, 舌中央屬胃與大、小腸,舌根屬腎,右旁在後屬肝膽,右後脾肺舌邊兩側三焦膜原。 總而言之,是以前後分為三部,觀察上、中、下三焦,兩旁分兩部,觀察左右兩方。
如果舌尖多紅而起刺,表示有心熱;胃腸有食積,則舌苔多中心厚膩;脾腎虛寒的病人,舌根滑且白;舌旁黃膩,表示肝膽濕熱;三焦蘊熱或濕溫伏邪,則苔白而舌邊紅絳。正常人的舌苔、舌質呈淡紅色,不淺不深,而且有一層薄薄的白苔,相當油潤,運動自如,對於滋味的辨別十分靈敏;如果不是這種情形,就可能是罹患疾病了。在臨床辨證舌苔變化上,大致分為舌質與舌苔兩大方面。
(1)舌質方面:又分為顏色與形態運動兩方面
1.舌的顏色
  正常的舌色應該是淡紅有潤,不淺不深。如果顏色過於鮮紅,則是血熱;舌上淡紅無華,又屬於血虛。假使顥得乾又不榮,就是胃津傷、氣不化液的病況。
  比紅色又深一點的就是絳紅色。如果出現這種深紅的舌色,主要是因為邪熱傳營,內熱熾盛之故。假使色絳又中心乾,表示胃火熾盛,劫灼津液;只有舌尖呈絳色,表示心火上炎;絳而光亮,是胃陰已亡之象;色絳不鮮又乾枯萎縮,則是腎陰已涸。
  舌色發紫,稱為紫色舌。若是紫又腫,就是酒毒沖心;紫色的晦暗,為瘀血蓄積;淡紫且濕潤屬於寒邪內留,陽氣衰敗的徵兆。
  藍色舌的舌質光藍無苔,是氣血虧極的凶兆;孕婦有此舌,則是胎死腹中之兆。不過,這種舌色極為罕見。
2.舌的形態與運動
  正常的舌不胖不瘦,運動自如。假如痰飲水濕,則會舌形胖脹;血虛內熱,則舌形瘦。絡脈阻塞,會顯得強硬不靈活。中風偏枯,舌會顯示歪斜;若津液枯燥,則見其卷縮;陰虛內熱,則顯得抖顫。以上這些,都是疾病嚴重的徵兆。
(2)舌苔方面:分為厚薄、顏色及潤澤三方面
1.白苔
  多表症。白薄而滑屬於表寒;白滑黏膩為內有濕痰;白苔底絳,是濕熱遏伏;白而邊紅,為風溫入肺;尖白根黃,是表症未罷;白中帶黃,為邪將傳裡之兆。
2.黃苔
  屬於裡症。若微黃大甚燥,表示邪初傳裡;深黃而見滑膩,是濕熱交阻於中;苔黃且乾,是外邪已解,但火已內熾;黃膩而燥,是陽明實熱,此時可用下法。
3.灰苔
  這是較黑色淺且淡的舌苔,有陰陽之異與寒熱之辨。直中陰經的疾患,舌變灰黑且無積苔;若是由黃漸呈灰黑乾苔,則是傳經的熱症。
4.黑苔
  也有寒熱之分。困苔黑而焦乾,表示熱極;苔黑而滑潤,則屬寒極。熱症多半是由黃轉灰、轉黑,苔也多厚;寒症則一開始就是黑色,而且苔多薄;這是辨別黑苔疾病的重要關鍵。
  在辨別舌苔時,尚須注意是否與飲食有關。例如吃了橄欖,舌苔會發黑;吃完枇杷,舌苔會發黃;吃醋與生薑,舌苔會發灰等,有這種情況時,稱為「染苔」,並不是真的生病了。臨床時,必須辨識清楚,如果不明究裡,不但會出笑話,便會造成一些錯誤。
以下將會再介紹二十四種舌苔現象,以便能更加深入了解,在臨症應用上也便方便:
.一般舌苔 具有淡紅色且潤澤的舌質,與佈有薄且均勻的苔,這是正常的舌苔。如果有變化,就表示身體不適了。
.絳舌糜腐 舌質紅絳光滑,舌邊或舌尖呈現白色糜腐,甚至成疳蝕點的舌苔,表示邪熱傷及胃陰,而餘熱仍羈留心營的現象;在很多熱病後期常可見到。
.白如積粉 舌質多絳、舌面滿佈白苔如積粉,表示溫邪(或疫癘之邪)蘊伏募原所致。雖然有寒熱表症,郤伴隨口渴、咽乾的現,在治療時,切己心辛溫發散。
.灰白而膩 舌質不變,苔白厚而膩,舌中呈淡灰色苔,不乾燥而有潤澤,大多是痰澤濁蘊阻肺胃的病象;如果胃府濕濁蘊阻不化,也會有此舌苔。
.苔厚而乾 舌質絳,舌面有黃色厚苔分布,苔面粗糙、乾燥少潤。一般屬於濕熱蘊伏、胃失降的現象。
.薄白而膩 舌質不變或微紅,舌面有一層薄白均勻的苔布,是風寒初發的徵兆。
.黃而垢膩 舌質紅而且滿佈焦黃垢膩。這是濕邪化熱與腑帶搏結的反映;如果黃膩而潤,表示熱化尚輕;黃膩而乾,則熱化已甚。
.灰黃而膩 舌質較紅,甚至發絳,舌尖邊光,舌面佈有灰黃色厚的膩苔,而且不灰雜其他苔色,多半因熱逗留不能宣泄造成的。
.薄白而乾 舌質正常或較淡,舌面佈滿薄薄白苔而乾燥少潤,大都屬於感肺燥津傷,或是雜病陰虛燥熱的症狀。
.厚白而膩 舌質正常,舌面滿佈白厚膩苔。通常都是濕邪留阻脾胃的疾患才會有的舌苔。
.黃白滑膩 舌質不變,舌面佈有鮮黃白色苔,苔面光滑,是濕邪鬱蒸不化的現象。
.灰白厚膩 舌質不變,舌面佈有一層白厚膩苔,苔面呈灰色,並遍佈舌中。多半是痰濕阻滯、而從寒化的陽虛症候。
.淡黃而乾 舌質不變,舌面有淡黃色苔而乾燥無潤,大都是熱邪熏灼氣分,油液被劫的現象。
.白苔轉黃 舌質正常或較淡、較紅,舌面滿佈白苔,舌中兩側見淡焦黃或鮮黃色苔、苔根黃膩。出現此種苔色時,表示濕邪內蘊,逐漸化熱之故。
可以依黃苔的多少及深淺,辨別化熱的程度與轉變。
.焦燥裂紋 舌質絳,尖邊光滑,舌中佈有焦乾燥之苔,而且多有紋。最易在熱邪與燥屎搏結胃腸,陽明腑實症中發現。
.花剝紅斑 舌質較淡,舌面花剝如斑的舌苔,多半是氣血衰敗,久病不癒的徵兆;熱病傷陰時也會出現這種情形。
.紅光苔 全舌光紅,舌面略有薄苔,盡為紅色所映的舌苔,多半導因於溫熱傷及胃陰之故。此外,陰虛陽旺的慢性病、久痢傷陰的疾患,也有此現象。
.薄黃苔 舌質淡、舌面滿佈一層薄且鮮黃的苔,最常見於邪熱留戀氣分的濕邪病;若患有黃疸病、濕邪留於氣分而從熱化者,也會有此色。
.淡紅舌 全舌質呈淡紅色無光彩,並無苔佈的現象,而且舌面有裂紋,屬於氣血兩虧的症狀。尤其在血分損虧時,最容易發現。罹患有慢失血症的鉤蟲病、血漏、便血等人,乎都有在此苔色。
.紫絳苔 全舌紫絳且光滑,不夾雜其他苔色的舌苔。多半發生在熱邪與血分搏結,導大致氣血瘀滯的現象。如果是酒毒沖心,則是紫且腫大。
.絳剝苔 舌質紅,有花剝白苔,氣虛陰虧的慢性病變均有此苔。
.光剝苔 舌質較淡,面兩則有白條狀苔,中間剝落,氣虛脾弱,消不良的病人常有此苔。
.白糙苔 舌質絳紅,舌面滿佈白色粗苔垢,缺乏潤澤,一般屬於熱邪傷及津液的病況,傷寒、溫病當見此苔。
 辨舌雖然重要,也必須與觀神、視形、察色三個方法配合,才能達到望診的正確性。由於望診是對病人疾病的初步認識,所以,絕不可以馬虎了事,必須確實遵奉診察方法才是。
============================

由聲音、氣味辨證的「聞切」
聞診的範圍不只是嗅覺,也包含聽覺部份。醫生不僅可以由病人的聲音搜集病因,也要由病人的氣味變化找出病狀。所以,也是四診中重要的一環。
聞聲主要是經由病人的言語、呼吸、咳嗽等聲音的高低清濁來辨別,在臨症上很有幫助:
言語聲音的變凡是言語低微者,大都屬內傷虛症;言詞亮宏,多屬外感實症。所以病人若聲音粗厲,多言喜語,就屬於熱症、實症;講話聲音低沈細微,不喜言語,則為寒症、虛病人。
呼吸表現的變化一般說來,外感實熱的疾患,都會有呼吸有力而且不均勻的現,就稱為「氣粗」;內傷虛弱疾患,則出現呼吸微弱而且不接續的現象,稱為「氣微」呼吸急促,喉間有拉鋸聲響的,大都是痰盛現象;熱病肺熱熾盛時均可發現,此外,哮喘病發作時,也會有這種情形。
咳嗽聲音的情況如果咳嗽聲重濁不揚時,是「肺氣不宣」的症狀;咳嗽低微不揚的,「肺氣不足」,暴咳音嗄,多半屬於肺實,稱為「金實無聲」;六咳音嘶者大都肺虛,稱為「金破不鳴」。
聞氣主要是經由病人的口氣、痰氣、汗氣、大小氣等氣味中,利用嗅覺來尋找病況。例如病人口噴熱穢氣味的,表示胃中有熱;痰帶腥味者,為肺中有熱;咳痰腥臭如膿的,為「肺癰」的症狀。若是汗臭熏鼻,多屬於濕熱之症;大便酸臭難聞者,表示腸中有熱;小便濁臭,是膀胱有熱;鼻涕有味,則是「鼻淵」;這些都是可以做為診斷的依據。
因此,「聞診」主要就是透過我們的聽覺來聞聲、嗅覺來嗅氣,並綜合其他方面診察,才可以正確地診斷。
============================

仔細詢問病情的「問診」
何謂「問診」?
醫生通過病人的投訴、或與病人家屬的談話中獲得資料,才下判斷的方式,稱為「問診」。 在進行問診時,必須十分仔細而且有耐心。並且要有系統,才能區分出病人的性質與類型。 進行問診時,首先要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病人的發病經過與生活情形。
因此,對於病人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性情嗜好,甚至疾病起始、治療經過等,不可遺漏。其次,必須問病人的目前症狀(現在症),分析他的症狀屬性,對於病人的症狀,必須有系統地一一詢問;如此一來,才能徹底地了解病況。
但是,究竟該如何進行問診呢? 中醫是以「辨證論治」來診治病情,所以在問診時,應該由症狀下手。前人使後人在問診上得心應手,特地編了一首「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其變
婦人尤宜問經期,遲速崩閉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問診」之十問
問寒寒這方面的問診,對於病症類型的鑒別,分辨表裡寒熱虛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寒熱又有外感內傷之分。
大體而,言發熱惡寒的,是外感風寒,屬表屬實;惡寒不發熱時,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外感初起,寒邪較重,是暫時性的惡寒,屬表屬實;一是內部陽氣不足,機能衰弱,稱「陽虛生外寒」,屬裡屬虛。發熱不惡寒,則屬裡症,也有虛實的不同。凡是肌膚內外皆熱;午後發熱、晚間發熱,又有盜汗、消瘦、面部潮紅時,稱為陰虛內生熱,屬於虛熱。而寒熱往來,屬於病邪侵入半表半裡的階段,它的症狀是,每在一陣惡寒之後,又發高熱,汗出熱退,退後又發。 假使每隔一,二天發作一次,寒熱又有定時,汗出就解,就該考慮是否是瘧疾了。此外,沒有寒熱現象的,大都是屬於內傷。
問汗首先要注意有汗無汗。有汗時,又必須詢問出汗量及時間,再結合其他症狀來進行辨證。在外感症上,發熱汗出不惡寒,屬於裡熱、裡實,無熱汗出,或汗出不止,屬裡寒、裡虛;在內傷方面,只要白天稍稍活動,就氣短汗出稱為「白汗」,屬於陽虛;夜間睡時出汗,醒後逐漸消失,叫做「盜汗」,屬於陰虛。
問身包括頭部、軀幹、四肢的自覺症狀,由各種不同的症狀,來辨別內傷外感與寒熱虛實。例如頭痛不止,兼有寒熱表症時,屬於外感;頭痛時有時無,或兼有暈眩者,屬於內傷;身痛兼頭痛者,以感冒風寒居多;身痛不兼頭痛或在四肢走竄、關節疼痛,則屬於風寒濕邪侵入經絡的疾病;有手足麻木、甚至肘臂者,則為中風的前兆。
問二便詢問病人大小便,以分辨症狀的寒熱虛實,在大便方面,便秘而兼見實熱脈症的,稱為「腸結」;便秘而兼見陰寒脈症的,稱為「陰結」;便秘腹滿脹痛的為實症,便秘腹不脹痛為虛症;久病或老年人經常便秘的,多為血燥;大便先乾後溏,為中為不足;便溏清稀,完谷不化的為寒瀉;便溏臭穢,肛門灼痛是熱瀉;瀉時裡急後重,腹痛不舒,瀉後感覺舒適的是實症;瀉時自然瀉下,腹無痛苦,瀉後反覺不適的為虛症。
小便方面,若呈黃赤為熱症;清白為寒症;渾濁為濕熱;清白而頻繁,甚至小便自遺的為氣虛;小便頻繁,口渴飲水,身體逐漸消瘦的,多為消渴症;小便淋瀝,尿道刺痛,色黃或夾血的,多為淋病。
問飲食主要問病人食慾,及食後的情況。食慾好且食後無脹滿疼痛等不適感,是正常狀態。若是食慾特別旺盛,或特別容易飢餓者,稱為「消谷善飢」,屬於胃熱;食慾呆頓,食後逾時仍復嘔出,問吐清水、脘痛、喜手按熱熨,稱為「胃陽不振」,屬於胃寒;飲食喜熱喜鹹者,大多屬陽虛;喜冷喜虛者,大都為陰虛;嗜食生米、木炭、磚泥的為蟲積;喜酸者,多半為胃酸過少,可能是懷孕。
問胸腹問病人胸部與腹部的自覺症狀。胸腹暴痛的多半屬實,久痛的多屬虛;痛時脹滿不能飲食的屬實;痛時飲食而覺舒緩者屬虛;疼痛急劇,固定不移的屬實,疼痛緩慢,部位不定的屬虛。此外,胸腹脹滿,新病暴起的多屬實,久疑緩起的屬虛;不吃不脹,食後飽脹並逐漸加重者屬脾虛;暴飲暴食,忽然發作者屬胃實。
不過,在胸腹的疾病很多,必須仔細辨證,如有面部色萎黃起白班,則可能是「蟲積」;腹痛在臍下右角,右腿喜屈曲,直伸更痛者為「腸癰」;婦人腹痛,必須注意月經及妊娠的情況。
問耳聾就是問病人的聽覺情況,注意病人是否有聽力障礙。外感熱病,中途忽然發生耳聾,表示疾病有進展,必須特別注意,這是暴病耳聾的情況。如果向來就耳聾,也必須追問過去的病史;因為久聾的患者,除了是重病或外傷的後遺症外,大部為虛症。
此外,尚要注意耳鳴的情況。耳鳴也分為虛實兩種,如果耳鳴又兼頭暈心悸的,多屬虛症;耳鳴又兼頭脹、大便秘結、胸悶納減、且又嘔吐噁心者,則屬於實症。
問口湯口湯且大量飲水的叫做真渴,口渴而不能飲水的,或飲水不多的叫「假渴」。真渴多屬熱、屬實,假渴多屬寒、屬虛;渴喜冷飲的屬裡熱;渴喜熱飲的屬裡寒或濕寒。
問舊病原因與服藥情況主要是詢問病人過去是否生過病,今天又是如何得病的,才能掌握新病與舊病的相互關係,從而分析病因;由舊病裡結合到現在的症狀表現,以找出病源是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勞倦等。
其次,已經治療過的病人,也必須詢問他曾經服過何種藥,有效或無效?治療過程中,病情是轉好或轉壞?這些也都必須仔細詢問。
對婦人與小兒除了上述的一般問診外,尚必須特別注意其他的問題。婦人在臨床診治上,往往會牽涉到月經,帶下、妊娠、胎產各方面。在問診時,要詢問月經是否準期?顏色與量是否正常?經期間有無腹痛?有無白帶?以及胎產的情況。
如果經期提前,色鮮或紫,大都屬熱,經量失常,腹痛拒按,大都屬實;經期趲前,色淡量少,或經後反覺腹痛,大都屬虛;經期延後且色暗,或經前腹痛,熱熨較舒,大都屬寒,經少帶多,色淡腰酸,多半屬虛;經閉而見腹痛脹滿,大都屬實;經閉而腹不脹痛,多半為虛。
此外,經期向來無病,卻忽然停經,並且有嘔吐挑食的現象,就可能是懷孕了。產婦又必須注意有無寒熱、腹痛的情形。有寒熱頭痛的是外感;惡露不暢且腹痛的是瘀血。至於小兒問診,就必須詳細詢問小孩的父母、家人或褓姆。對於幼兒是否曾得過麻疹、家中有無患傳染病的人?父母的健康情形如何?小兒的飲食、起居、平日情況等,以及發病的時間、疾病症狀等,均須仔細詢問,才能確切把握病況。
由上述可知,八綱在辨證上,與問診的關係很密切。雖然如此,也不能只憑問診來下斷語,必須結合望診、聞診與切診的判斷,才能正確分辨出病症。
============================

「切診」(一)
1.脈診
也就是俗稱的「把脈」。病人將手伸出,由醫生用手一按就是了。但是,切脈也必須有所訣竅。首先,應該知道診脈的部位。通常是在「寸口」﹝掌後的橈骨動脈處)分為寸、關、尺三部份。掌後高骨為「關」.關之前為「寸」.關之後為「尺」。
 其次要懂得兩手的寸關尺,所分別表示臟腑的疾病。一般是以左手寸部候心與膻中,左手候肝與膽、左手尺部候腎、膀胱與小腸;右手寸部候肺與胸中,右手關候脾與胃,右手尺部候腎、命門與大腸。
 在切脈時,應該叫病人手掌向上平放,醫生用食指、中指與無名指三指切按。先放中指取定關位,再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二部,稱為「定關」。定關之後,三指平放,用輕、重、不輕不重三種指力來尋求脈象。在脈學上,輕的指力稱為「舉」,也稱「浮取」;重的指力稱為「按」,又稱「沈取」;不輕不的指力稱為「尋」,也稱「中取」。
 此外,在切脈時,必須隨著病人手臂長短來調整。對於手臂長的人,下指時宜分開些;對手臂短的人,下指宜密。
明白切脈的方法後,再介紹脈象。通常將把脈的脈象,分為「平脈」、「病脈」、「怪脈」。
「切診」(二)
(1)平脈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脈象。
一般而言,脈來不大不小,不浮不沈,來去從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屬於平脈。而常人的脈又會隨著時令、年齡、性別、體力、生活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於這些都是因為季節而有的脈象變化,因此並不屬於病況,所以稱為「平脈」。年老人脈較快且硬,成年人脈較慢而柔,小兒脈更快;男子脈較慢,女子脈較快,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脈象差異;至於經常勞動體力的人,脈多大而有力,經常用腦的人,脈細且無力。
在運動後、飲酒、洗浴、激動之後,脈會較快。相反地,安靜或睡眠時,脈會較慢,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平脈。大體而言,這些脈象的變動,只是會稍微地變化,與正常的脈象並不會有太大出入。
在切脈時,必須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來去從容、一息四五至」(小兒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則。如果超過了這些範圍,又出現了其他的病象時,就屬於病脈。
「切診」(三)

(2)病脈

 與「平脈」相出入時,就稱為「病脈」。古人將它分為二十八脈:浮、沈、伏、遲、數、疾、代、促、結、洪、細、長、短、弦、虛、實、弱、微、散、緩、濡、緊革、牢、滑、動、澀」各自描寫出不同的脈象與主病。在臨症上,言二十八種脈象,很少只見一種脈象,通常都是兼見幾種的脈象。為了便於記憶,清代名醫陳園將這二十八脈分為八大類,並且以浮、沈、遲、數、細、大、短、長八脈為綱,分別敘述各種脈象與主病。

浮脈:(附洪脈、虛脈、散脈、芤脈、革脈、濡脈)

 浮脈的脈象,是指用輕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脈象,雖然彰明易見,但是重按反而不見。它的主病,是表症、陽症與腑病。在浮脈相類的脈象中,又包括洪、虛、散、芤、革、濡等六種脈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脈,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無力的是虛脈,主要是氣血虛弱;浮且中空如 管的是芤脈,主病為失血;脈象浮而散亂的是散脈,主病是腎氣衰敗;浮而外強中空較芤為劇的是革脈,主病是陰陽不交而極為細軟的是濡脈,主要為陽虛有濕。以上各病症與脈象,是以浮脈為綱。

沈脈:(附伏脈、牢脈、弱脈)

 沈脈的脈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脈象。用輕的指力,是無法取得的。主病為裡症、陰症與臟病。在沈脈相類脈象中,又包括伏脈、牢脈與弱脈。凡是沈而著骨,隱伏不現的叫做伏脈,主病是病邪深沈在裡之症;脈來大而弦實,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脈,主病是堅積寒實之症;脈來細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脈,主病是陽氣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種脈象與病症,都是以沈脈為綱。

遲脈:(附緩脈、澀脈、結脈、代脈)

 遲脈的脈象是脈來次數減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兩至,主病的內容是內臟陰寒之症。在遲脈相類脈象中,包括緩脈、澀脈、結脈、代脈。凡是脈來寬緩和勻,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緩脈,這是正常的脈象,不能算是病;不過在濕邪症候上,也可以見到此脈象。脈細遲而短,艱澀不暢的稱為澀脈,主病是血少精傷之症。脈來遲速,見一止,沒有定數的叫做結脈,主病是積滯內凝之症;脈來更代,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而且良久才復動的叫代脈,這是臟氣衰敗,病勢危急之兆(孕婦及跌打重傷者除外)。

 由於緩、澀、結、代四種脈象至數都不快,接近於遲脈類型,因此,被歸入遲脈一綱中。

數脈:(附滑脈、緊脈、促脈、動脈、疾脈)

 數脈的脈象,是指脈來次數增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病為府病陽熱之症。數脈的相類脈象中,包括滑脈、緊脈、促脈與動脈凡是脈形往來流利圓滑的稱為滑脈;這種脈象一般主痰主食;但是如果滑利沖和,又無具體症狀的,就屬於無病之脈;脈來緊張有力的叫緊脈,主病為寒症與痛症。脈來急促,數中時有一止的叫促脈,主病是陽邪內陷的火症。滑數的脈,見於關上,其形如豆,短而動搖的叫動脈,主病是崩中脫血,或受驚而病。由於滑、緊、促、動這四種脈象,至數比較快,接近於數脈,因此乃歸於數脈一綱。

此外,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脈形十分躁急者,稱為「疾脈」。有此脈象,表示陽盛陰竭,是生命垂危的徵兆。

細脈:(附微脈)

 細脈的象是脈來細小如線,或如蛛絲,主病是諸虛不足之症。在細脈相類的脈象中,包括微脈、濡脈、弱脈。微脈更甚於細脈,它的脈象極細微、模糊且軟,似有若無,多見於亡陽之症,是氣血大衰的凶兆。濡脈與弱脈分別為浮細與沈細,已在浮脈與沈脈中談過,不過其共同點是細,故在此處再提一次。

大脈:(附實脈)

 大脈是大而有力的脈象,主病是陽邪實症;大而浮的是洪脈,已在浮脈中提及。大而堅實的是實脈,主熱結於內的實症。

短脈:

 這是一種脈短而澀小,不能滿部的脈象,大都見於身體衰弱的病人;在其他脈象中有此脈時,是諸虛不足的病症。短而動搖的稱為動脈,已在數脈中提過了。

長脈:(附弦脈)

 長脈是脈來迢長,過於本位的脈象。它的脈位,上至魚際,下至尺澤。如果長中帶緩,表示體力強盛,健康無病。長而堅實,恐怕是火熱壅實的實脈。如果脈象如按琴弦,端直而長則是弦脈,多見於肝風或氣鬱之症,以及痰飲、疼痛等疾病。

 其次,對於以上八綱的羅列,除了明白其脈象外,尚須掌握各種脈象相兼的情況。例如浮主表、沈主裡、遲主寒,數主熱。如果浮遲兼俱,就是表寒,浮數兼見,就是表熱;沈遲兼見,就是裡寒;沈數兼見,就是裡熱。其他的各種脈象也可照此類推。如此一來,各種疑難雜症皆可辨認清楚。
「切診」(四)
(3)怪脈
怪脈是一種生機已絕,病人即將死亡的脈象,又稱為「絕脈」。古人將此怪脈分類為七大種,稱之為「七怪脈」:
雀啄:脈在筋肉間,連連湊指,頓有頓無,如雀啄米的感覺。 屋漏:脈在筋肉中,如屋漏滴水,良久一滴,濺起無力的現象。 彈石:脈在筋肉間,急促而硬。 解索:脈如解繩索之狀,散亂無序。 魚翔:脈在皮膚,頭定尾搖,浮浮泛泛。 蝦游:脈在皮膚,如蝦游水面,忽然一躍。 釜沸:脈在皮膚,如湯湧沸,三部脈有出無入。
 只要有這七種怪脈出現,就表示生命垂危,是無法治癒的絕症。
 此外,在問診時,如果難以斷定症狀時,就必須以切診來作最後的決定,叫做「憑脈辨証」。例如一位病人發高燒,面紅氣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熱症,但是切脈卻細沈而微,或者雖浮大而豁然空虛,就可得知在現象上雖然是熱象,本質上卻是真寒,也就是「真寒假熱」的病症。如果只憑問診來判斷,就很可能會誤診了。
「 切診」(五)
2.診胸腹
所謂的診胸腹,就是醫生用手按切病人的胸腹,這是中醫在診斷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切診的重點之一。
在進行診胸腹時,應該先叫病人仰臥,兩腳伸直,雙手放於股側,醫生之於病人左側或右側,用兩手按切病人的胸腹,先按胸膈季脅,次按虛裡,後按大腹中脘,再按少腹。按切的方法有壓、擊、摩、捫、久按、急移等,方向為上下左右。
診胸腹的範圍,包括按胸膈、按虛裡、按季裡、按腹等。
「切診」(六)
按胸隔:胸隔是指心肺的位置。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橫膈有膜,膈下屬胃。按切胸隔,最主要的是,能夠分辨出痞滿與結胸。痞滿與結胸都在胸隔,病人都會有脹滿不適感,不過,這兩者的病邪一虛一實,在基本上是不同的,必須利用按切才能分別。例如痞滿是外表無脹形,按之卻濡軟無硬痛;結胸則外形脹滿,按之硬痛,甚至拒按、不按亦痛。所以痞滿屬虛,結胸屬實。
按虛裡:虛裡位在左乳下方,第四、五肋之間,內有心臟,只要按切虛裡跳動,就可以探知宗氣的強弱,與病機的輕重,對於臨症診治上十分有助益。如遇上某些暴厥、大虛大實症,往往會脈伏不見,此時即可用按切虛裡的方法。按切虛裡有三候,如果淺按便得,深按不得的,屬於氣虛一類的症狀;輕按洪大,重按虛細的,屬於血虛一類的症候;按之有形,或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者,則為積聚的症候。
按季脅:脅肋是肝膽的部位。只要切按季脅的脹滿、硬痛,就可診斷肝病虛、實、屬氣、屬血等症。兩邊季脅如果滿實又有彈力,表示肝正常健康。兩季脅空虛,按之無彈力,則是肝虛;由於肝經遍佈兩季脅,因此季脅主肝病。由臟腑異質病變而言,右側積聚屬肝,左側屬脾。一般而言,氣鬱多見脹滿病痛,忽聚忽散,血積必定有形不移,堅硬拒按。必須注意的一點是,按季脅痞積,必定要兩足屈起,才容易摸到。
按腹:這是診胸腹中的重點。因為按腹能知病邪的虛實寒熱,以及病因的氣、血、痰、食,在診斷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用也最為廣泛。如果複部脹滿,按之疼痛者,多半屬於實症;按之不痛的屬於虛症。喜用溫手撫按的,多屬寒症;喜以冷物按撫的為熱症。以手捫腹,腹熱重的,表示內熱也重;腹熱輕的內熱亦輕。切脈時有熱象而捫腹不熱的是表熱;按腹有熱,越按越感灼熱的是伏熱。腹痛繞臍,按左下腹有塊狀,則為燥屎;腹痛偏右,按之痛不可忍,很可能是腸廱。大腹、或臍旁、或少腹,痛無定處,痛時如蚯蚓鑽動,按之高低不平,則是蟲積作怪。
由此可知,可以由胸腹的喜按與拒按,分辨出病邪的虛實;由皮膚的冷熱燥潤來辨別病邪寒熱,也可由軟堅及有形、無形的情況,來辨別病邪的在氣或血,按切虛裡,又可測知臟腑的功能強弱與病情輕重。
總而言之,只要善加利用脈診胸腹的要訣,好好地運用,在臨床的診治上,必定受益無窮。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春分

春分:分就是半,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0°

天文現象
在時間周期上是指太陽位於黃經 0°和15°度之間的位置,大約是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但在實務上通常特指太陽真正位於黃經0°的那天:3月20日或3月21日。

地球上的現象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春分時,從理論上說,全球晝夜等長(參見晨昏蒙影)。春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春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春分之後,北極附近開始極晝,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結束,極夜開始,範圍漸大。

物候
玄鳥至:玄鳥,燕也,高誘曰:「春分而來,秋分而去也。」
雷乃發聲:陰陽相薄為雷,至此,四陽漸盛,猶有陰焉,則相薄乃發聲矣;乃者,《韻會》曰:「象氣出之難也。」註疏曰:「發,猶出也。」
始電:電,陽光也;四陽盛長,值氣洩時而光生焉。故《歷解》曰:「凡聲,陽也;光,亦陽也。《易》曰:「雷電合而章。」《公羊傳》又曰:「電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陽,電陰。」非也。蓋盛夏無雷之時,電亦有之,可見矣。


前後節氣 驚蟄→春分→清明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銀膠菊蔓全台 恐致遺傳病變 到戶外要小心

銀膠菊蔓全台 恐致遺傳病變 到戶外要小心----

國際毒草〞銀膠菊",可能危害台灣生態,南投特有生物中心表示,銀膠菊正在悄悄蔓延全台,它具有毒性,吸入過多,可能會造成肝臟及遺傳病變。

高挺的銀膠菊,在枝節部分開滿小白花,特別討人喜歡,但美麗的外表卻是對人體有害,它有鋸齒狀的葉子,會讓人誤認為是艾草。南投特有生物中心博士黃正元表示,銀膠菊小時候看起來滿像是艾草,這樣一把就像滿天星一樣,所以有的人就誤解,這很像觀賞植物。這是南投特有生物中心,黃正元博士,花了20年研究發現,這種來自南美洲墨西哥地區,常見的植物,自從在屏東現蹤跡之後,因為生長速度快得嚇人,現在悄悄往北移。有可能是因為港口運輸,貨輪從國外帶回這種有毒的花粉,因此讓銀膠菊,在台灣落地生根銀膠菊開小白花,常常讓人誤解是滿天星,它的細微纖毛具有毒性,吸入過多,可能會造成肝臟和遺傳病變。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秋分

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天文現象
秋分在9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地球上的現象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

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物候
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蟄蟲培戶: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晝夜平分點(分點,英文:equinox)是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的交點,是相對的兩個點。追朔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在實際上也是如此,當太陽經過晝夜平分點時,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都是一樣長的,各有12個小時。晝夜平分點這個名詞,也被用在很狹隘的一個的範圍上,就是指事件發生或感受的那個瞬間的時間點上。晝夜平分點也常與至點相提並論,在天文學上被用於定義四季的起點。但在中國,這四個點卻被用來定義四季的中點。

冬至典故

冬至,又稱「賀冬」、「冬節」,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故又稱「長至 」(夜長至,或稱日短至)。冬至日的前夜稱為「冬至夜」。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所以又俗稱「亞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意指冬至的禮俗如同過新年春節一樣隆重。冬至還有「新正」、「如正」、「喜冬」、「交冬」、「消寒節」、「一陽節」、「履長節」 等稱謂。


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易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節,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直射南回歸線。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目前澳門是華人社會唯一以冬至作公眾假期的地區。

物候
物候既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候鳥的遷徙,某些動物的冬眠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也指自然界非生物變化(如初霜、解凍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物候的利用在三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夏國已經發展出來,並整理成夏小正經文,以物種出現期對應由地球繞日的10個月份的年曆構成物候的基礎。之後秦國、漢國持續延用夏小正的架構發展出12個月份的物候,也就是漢人社會習慣常用的農曆。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各地習俗
在冬至節,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中國南方則有吃湯圓等甜食的習俗,江浙一帶在冬至吃湯圓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蘇州還有桂花冬釀酒,只在此時節上市。大湯圓有餡的「粉團」是用於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粉圓用於早上拜神。

祭祖之後還有將湯圓粘在門窗上,稱為「冬節圓」,等乾燥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包有芝蔴、花生、或鮮肉等內餡。
在中國,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寒冬就會過去,稱為九九數盡。

各地諺語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節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這隻是一諺語,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年大麥
廣東:冬大過年(冬至比過年更重要),作為一年之結,必須一家團聚吃晚飯,飯前或飯後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
香港:「冬唔凍年凍」(冬至當天天氣不冷,過年時天氣便會冷)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填充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由於數九期間歷時整整八十一天並且經歷從從仲冬到孟春的季節變化,每天的天氣各不相同,因而九九消寒圖色彩斑斕,頗為悅目。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還有的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九九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

數九
數九是一種中國傳統記錄時間的方式,從冬至開始每過九天記為一九,共記九九,通常數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後的頭一個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數九寒冬」的說法。


九九歌
九九歌是民間的順口溜,詩句中記述自冬至起每9天的物候變化,直至驚蟄為止。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數九天的氣候有差別,因而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亦有所不同。

「九九歌」之一:

一九二九難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九九歌」(湖南等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
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鬥笠。


「九九歌」(浙江等地)

一九二九,棒打不走;
三九四九,滴水不流;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籬笆抽嫩枝;
七九六十三,破衣兩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蔭地;
九九八十一,飛爬一起出。



明代江南「九九歌」(摘自劉侗《帝京景物略》)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子跳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