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秋分

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天文現象
秋分在9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地球上的現象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

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物候
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蟄蟲培戶: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晝夜平分點(分點,英文:equinox)是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的交點,是相對的兩個點。追朔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在實際上也是如此,當太陽經過晝夜平分點時,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都是一樣長的,各有12個小時。晝夜平分點這個名詞,也被用在很狹隘的一個的範圍上,就是指事件發生或感受的那個瞬間的時間點上。晝夜平分點也常與至點相提並論,在天文學上被用於定義四季的起點。但在中國,這四個點卻被用來定義四季的中點。

冬至典故

冬至,又稱「賀冬」、「冬節」,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故又稱「長至 」(夜長至,或稱日短至)。冬至日的前夜稱為「冬至夜」。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所以又俗稱「亞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意指冬至的禮俗如同過新年春節一樣隆重。冬至還有「新正」、「如正」、「喜冬」、「交冬」、「消寒節」、「一陽節」、「履長節」 等稱謂。


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易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節,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直射南回歸線。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目前澳門是華人社會唯一以冬至作公眾假期的地區。

物候
物候既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候鳥的遷徙,某些動物的冬眠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也指自然界非生物變化(如初霜、解凍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物候的利用在三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夏國已經發展出來,並整理成夏小正經文,以物種出現期對應由地球繞日的10個月份的年曆構成物候的基礎。之後秦國、漢國持續延用夏小正的架構發展出12個月份的物候,也就是漢人社會習慣常用的農曆。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各地習俗
在冬至節,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中國南方則有吃湯圓等甜食的習俗,江浙一帶在冬至吃湯圓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蘇州還有桂花冬釀酒,只在此時節上市。大湯圓有餡的「粉團」是用於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粉圓用於早上拜神。

祭祖之後還有將湯圓粘在門窗上,稱為「冬節圓」,等乾燥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包有芝蔴、花生、或鮮肉等內餡。
在中國,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寒冬就會過去,稱為九九數盡。

各地諺語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節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這隻是一諺語,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年大麥
廣東:冬大過年(冬至比過年更重要),作為一年之結,必須一家團聚吃晚飯,飯前或飯後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
香港:「冬唔凍年凍」(冬至當天天氣不冷,過年時天氣便會冷)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填充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由於數九期間歷時整整八十一天並且經歷從從仲冬到孟春的季節變化,每天的天氣各不相同,因而九九消寒圖色彩斑斕,頗為悅目。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還有的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九九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

數九
數九是一種中國傳統記錄時間的方式,從冬至開始每過九天記為一九,共記九九,通常數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後的頭一個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數九寒冬」的說法。


九九歌
九九歌是民間的順口溜,詩句中記述自冬至起每9天的物候變化,直至驚蟄為止。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數九天的氣候有差別,因而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亦有所不同。

「九九歌」之一:

一九二九難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九九歌」(湖南等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
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鬥笠。


「九九歌」(浙江等地)

一九二九,棒打不走;
三九四九,滴水不流;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籬笆抽嫩枝;
七九六十三,破衣兩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蔭地;
九九八十一,飛爬一起出。



明代江南「九九歌」(摘自劉侗《帝京景物略》)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子跳蚤出。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10個飲食迷思背後的事實

對或錯?吃宵夜會變胖、高果糖玉米糖漿讓你體重增加、咖啡因對你有壞處。

這些都是在芝加哥美國飲食學會年會中打破的飲食迷思。這兩位是飲食迷思剋星:亞特蘭大喬治亞州立大學的Christine Rosenbloom博士、美國飲食學會完整食物與營養規範作者Roberta Duyff博士。

以下是10個令Rosenbloom 博士震驚的迷思,他和Duyff博士提供分辨事實和錯誤的方法。

迷思:吃宵夜會變胖

事實:吃的時候算一下熱量。

Rosenbloom博士表示,這個迷思並沒有證據;她指出有一些結果各異的小型研究進行動物實驗,認為吃早餐和降低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而吃宵夜不好。實際上,這是和熱量有關,而不是白天或晚上的問題。

迷思:避免升糖指數高的食物

事實:Rosenbloom博士表示,你可以利用升糖指數來調整你的食物選項,但是不要讓它成為你減重或控制血糖的唯一方式;她表示,對於有在計算熱量的人,這可以幫助他們微調食物選項,不過,這不是唯一的,不可因此結束其他的減重方式。

迷思:高果糖玉米糖漿造成體重增加

事實:Rosenbloom 博士表示,相較於一般砂糖或方糖,高果糖玉米糖漿並沒有太多壞處。

她解釋,這個飲食迷思始於2003年,當時的研究者指出,肥胖的增加與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有關;她表示,他們推論認為,或許我們對於高果糖玉米糖漿的控制不同於砂糖,但是並沒有實際證據支持。

美國醫學會最近結論表示,除了所含的熱量以外,高果糖玉米糖漿不會引起肥胖。

迷思:咖啡因是不健康的

事實:Rosenbloom博士表示,除了眾所皆知的咖啡因提神效果之外,有一些證據支持咖啡因對某些疾病有好處,包括痛風和巴金森氏症。此外,咖啡因也不會讓規律飲用它的人脫水。

Rosenbloom 博士表示,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產品標籤都有正確標示咖啡因含量,小孩喝太多含咖啡因的提神飲料時,其所攝取的咖啡因含量遠超過父母的認知,孩子傾向於狂飲這些飲料,而成年人可能只是啜飲。

迷思:脂肪攝取越少越好

事實:Rosenbloom博士表示,對某些人來說,計算脂肪克數有助於體重控制,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

她表示,心臟病、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患者,可以從飲食中添加一些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以及減少碳水化合物獲益,但是他們不可以增加整體脂肪攝取,而是把飽和脂肪換成單元不飽和脂肪。

Rosenbloom 博士表示,如果你到義大利餐廳享用三倍起司肉醬義大利寬麵,然後在麵包上加一些橄欖油,對你的心臟其實不太好。

迷思:飲食少鈉、避免鹽味食物,使用海鹽取代食鹽。

事實:你的味覺不一定會發現鈉的存在,海鹽或者其他美食調味鹽沒有比食鹽健康。

Rosenbloom 博士表示,海鹽只是嚐起來沒那麼鹹,但這不表示它不鹹;許多醃漬過的食物含有許多鈉,這看看標籤就知道了;她表示,海鹽每一茶匙含的鈉比食鹽少一些些,但這只是因為海鹽是粗鹽,所以茶匙上的鹽粒少了一些。

迷思:每天多喝水有助於減重

事實:沒有證據支持多喝水可以減重。

Rosenbloom 博士表示,食物含有水 –例如湯 –可以讓你有飽足感,但是只喝水並不會有同樣的結果;我們的口渴機轉和飢餓機轉是全然不同的。

迷思:全榖類一定比精緻榖類健康

事實:Rosenbloom 博士表示,全榖是個健康選擇,但是你不必拋棄精緻穀類,兩種都可以吃一些。

美國農業部的「我的飲食金字塔」飲食規範建議,榖類飲食中含至少半數的全榖類。

Rosenbloom 博士表示,這不表示你必須將全部的麵包或全部的食物都改為全榖類;她指出,增進營養價值的穀類食物–添加一些營養成份的精緻榖類(例如麥片添加葉酸這個可避免神經管出生缺損的重要營養成分) – 就能有這樣的好處。

Rosenbloom 博士表示,增進營養價值的穀類食物一般有比較多的葉酸、硫胺素、維生素B2、菸鹼酸和鐵;全榖類含有較多的纖維、維他命E、硒、鋅、鉀—所以可以互補。

迷思:糖引起小孩的行為問題

事實:你可能得檢視你對糖和小孩之行為的預期想法。

Rosenbloom 博士表示,對大多數的小孩來說,假設他們吃糖後會感到興奮,但或許某件事情所帶來的興奮會超乎糖果帶來的興奮;她引述研究指出,當父母親認為小孩有吃糖時,他們會把小孩的行為視為比較過動—即使小孩根本沒吃糖。

迷思:蛋白質是運動員最重要的營養

事實:Rosenbloom 博士表示,事實上,運動員比慣於久坐的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但他們需要的並沒有所認為的那麼多,也不需要從補充品獲得,他們可能只需要充足飲食就可以了。

不過,時間很重要;Rosenbloom博士建議,重量訓練之後,運動員只需要相當少量的蛋白質 –約8克,一小杯低脂巧克力牛奶的含量—來幫助他們重建肌肉。

她表示,這就是你所需要的,你不需要4杓的乳清奶粉來獲得這些蛋白質。

【如何停止飲食迷思】

就像流行一樣起伏,隨時都可能突然出現新的飲食迷思;Duyff博士將區隔營養迷思和事實的任務總結如下:回頭檢視證據,並且抱持些許懷疑。

以下是Duyff博士的特殊建議:

* 尋找警告。例如聽起來太好、不太像真的,或者受到有聲譽健康組織反駁的一些聲明。

* 認真地思考。思考這些飲食迷思中的事實,是偏見還是有初步研究?Duyff博士表示,一篇研究不會建立一個事實,必須要有證據基礎,也就是大型的多數研究,且經過獨立科學家的回顧。

* 詢問專家。合格的飲食專家或者其他健康專業人士可以幫助你分辨營養事實和迷思。

* 記住,沒有魔術子彈。Duyff博士表示,對健康有好處的真實方法,包括完整的健康飲食模式,隨時遵守,並樂在其中。

本則新聞由國際厚生提供 2008/11/02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史前一萬年重建金字塔

史前一萬年重建金字塔

〔 2008.02.23 中國時報 〕

 在巴黎鐵塔出現之前,埃及基沙的大金字塔是人類最高的建築物,但是時至今日,那個失落的遠古文明究竟如何建造金字塔,仍然是個眾說紛紜的謎團,也激發了好萊塢拍出春季特效大片《史前一萬年》的靈感。曾在《明天過後》中大膽預言未來氣候轉變的導演羅蘭艾莫瑞奇,在片中提出他的假設:基沙的三座金字塔,早在史前一萬年就已經由另一個外來文明完成!

 羅蘭艾莫瑞奇表示,他相信早在一萬年以前,就有另一個文明發現地球的存在,他們有辦法將十公噸的方形石塊運到480英呎高的建築上,甚至將基沙的三座金字塔拿來對應空中的獵戶星座,並以這些金字塔告訴後代的人類,他們的文明曾經在距離我們一萬年以前,在地球上發光發熱過。

-----------------------------------------------

http://www.epochtimes.com/b5/csc50_1.htm
http://www.epochtimes.com/b5/csc57_1.htm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五):由二十億年前的核子反應爐推想到的

I-4 由二十億年前的核子反應爐推想到的

法國有一家工廠於1972年時從非洲加蓬共和國一個叫奧克洛的地方進口鈾礦石來使用,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了。因為這批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相當低,和我們現有的核反應堆的廢料幾乎相同。這個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並吸引了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們來到奧克洛進行研究。

研究的結果表示這是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由六個區域約五百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一百千瓦。這個反應堆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五十萬年之久。更令人訝異的是核反應所產生的廢物,並沒有擴散,而且局限在礦區周圍。如果按現有的核子反應技術來看,這個反應堆的布局要比現在高明許多。

經地質考證,奧克洛鈾礦成礦年代大約在二十億年之前,成礦後不久就有了這一個核反應堆。這樣的研究結果使得科學家不得不認真思考史前文明的存在是可能的,也就是說這樣一個精密的核反應堆是屬於前幾次人類時期的文明產物。

我們知道在現階段人類對於原子技術的掌握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時間,這樣的一個發現說明瞭在二十億年前很可能已存在著一個具有超越現代科技的文明,並且利用核反應的技術非常進步。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果這個假設成立,一個具有先進科技的人類文明為什麼無法將這些科技留下來,反而是無端的消失,只留下一堆廢墟?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一個發現呢?二十億年前到我們本次人類文明的開端──石器時代,這之間的空白時期又發生了什麼?

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史前文明的遺跡,我們自然不會去深入研究,就無從得知這些文明為何無法延續下來,更不會知道她們滅亡的原因。還有,我們現在科學發展的路線是否正在重複著上一個文明時期的路線呢?這條路線是否正確?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三):史前人類的金屬技術與採礦活動


十萬年曆史的精湛金屬花瓶
I-2 史前人類的金屬技術與採礦活動

除了幾個有關人類足跡的發現之外,世界上也有許多發現顯示,在相同時期不但有人類的存在,而且這些人類和我們一樣具有高度的文明,他們的特徵之一便是具有使用金屬的能力。

十萬年曆史的精湛金屬花瓶

一八五一年的六月號《科學美洲》(第七卷,p.298-299)刊載的一篇文章上提到在馬薩諸塞州 Dorchester 進行的爆破中,一個金屬花瓶被炸為兩半而飛出岩石的發現。將兩半合而為一就拼成了一個鐘形花瓶,高四又二分之一英寸(一一﹒四三公分),底座寬六又二分之一英寸(一六﹒五一公分),瓶口寬二又二分之一英寸(六﹒三五公分),厚八分之一英寸。花瓶由鋅銀合金製作,銀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瓶身上還以純銀鑲嵌了六朵花,呈簇狀排列,下方繞以籐蔓,也由純銀鑲嵌。雕刻和鑲嵌的作工很精湛,出自於無名藝人之手。它自地下十五英尺處破石而出,據估計有十萬年曆史。但不幸的是,花瓶在博物館間輾轉相傳很長時間後不知去向,很可能正在某個博物館的地下室蒙塵,遭人遺忘。



在一八五一年的《科學美洲》中曾刊載在馬薩諸塞州的一場岩石爆破中,發現了一個精緻的金屬花瓶,據估計有10萬年曆史。

五十萬年前的火星塞

一九六一年二月十三日,三位採石者在加利福尼亞州距Olancha東南十二英哩,海拔約四千三百英尺的科索山採集晶石。晶石是一種球形、中空、且帶有水晶條紋的石頭。那天他們搜尋時,在接近頂峰的地方發現了一塊石頭,上面有貝殼的化石遺跡。

當他們三人將石頭鋸為兩半後,發現了出人意料的東西!裡面是某種機械裝置的殘骸──最外層是黏土、卵石和化石的混合物,接下來是六面體形狀的物質,近於木材,軟於瑪瑙。它像殼一樣包著一個四分之三英寸(一﹒九公分)寬的白色陶瓷圓筒,筒中心是一個二公釐亮銅色金屬軸。採石人發現這個軸具有磁性,雖然暴露在外多年但絲毫沒有氧化的痕跡。陶瓷圓筒周圍還繞以銅環,大部分已生鏽。除此之外,石頭內另藏有其它兩樣人工製品,與圓筒不在同一位置,看起來像是釘子和墊圈。

後來採石者將發現送到查爾斯福特協會,這是一個專門調查不尋常物體的協會。協會對這個包含在化石裡的圓柱物作了X光測定,證實這個殘骸的確是機械裝置的一部分。X光顯示這個金屬軸一端已被腐蝕,另一端則是一個金屬彈簧或螺旋。總的來說,這個製造物被認為是機器的一部分。而從各組成部份,如精緻的瓷、金屬的軸、以及銅的零件等暗示了它很可能是電子儀器的一部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能找到的最接近的現代裝置是火星塞。而根據地質學家的測定,這塊石頭已有五十萬年的歷史了。


一百萬年曆史的鐵制方釘

一八五一年,依利偌斯Spingfield共和報報導了一個叫Hiram De Witt的商人從加州帶回來一塊像手掌一般大小的鍍金水晶石,當他把這個石頭拿給他的朋友看時,石頭不小心從他的手中滑落,掉到地上後摔破了。在破裂的石頭中間,他們居然發現了一個鐵制方釘,微微有點腐蝕,但是很直,有著完整的釘子頭。據調查這個水晶石已有一百萬年的歷史了。


二千一百萬年曆史的鐵螺絲釘

一八六五年,人們在內華達州Treasure市的Abbey礦的一塊長石裡發現了一個二英寸(五﹒○八公分)長的鐵螺絲釘。這個螺釘早已被氧化了,但是從長石裡的印子仍可看出螺釘的形狀。經檢測,這個石頭已有二千一百萬年的歷史。


四千萬年曆史的人造釘子

一八四四年,David Brewster爵士在英國科學發展協會發表了一篇報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報告中提到,在英國北部靠近Inchyra的Kindgoodie採石場挖掘出的一塊沙石岩中,居然有一枚釘子的一半埋在裡面。這枚釘子雖已被腐蝕了,但仍然能辨別出來。這塊沙石岩經測定後發現至少有四千萬年曆史。


三億年的煤裡掉出的金鏈子

除了簡單的金屬零件外,還有一些金屬飾品的發現。例如在一八九一年六月九日美國依利諾州Morrisonville市有位女士S. W. Culp,正把煤鏟進廚房時,一個大煤塊裂成了兩塊,然後從裡面掉出了一條金鏈子。這條鏈子大約十 英寸(二五﹒四公分)長,含八克拉黃金,重八便士,被描繪為精緻得像是古玩精品。六月十一日的Morrisonville時報報導說,調查者們確信這項發現的真實性,因為一部分煤塊仍粘在鏈子上,而和煤塊脫離的部分仍有鏈子原來在煤塊裡的印記。而這個煤炭據估計有三億年的歷史了。


包在三億二千五百萬年前的煤裡的鐵鍋

類似的事件還發生在俄克拉荷馬州托馬斯市電子廠。一九一二年,當兩個員工把煤鏟進工廠的壁爐時,有一塊煤太大了,於是工人們用了大鍛錘猛擊。煤塊裂開了,他們吃驚地發現有個鐵鍋包在裡面!把鐵鍋拿掉後,裂開的兩半煤正好拼成這個鐵鍋的模型。這兩名工人都簽名證實發現了此物。經過幾位專家檢驗,證實包住鐵鍋的煤塊是從三億二千五百萬年前的煤炭裡挖掘出來的。



一九一二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的電子廠員工簽名證實發現了這只從三億年前的煤裡掉出的鐵鍋(圖片提供:Creation Evidence Museum)


二十八億年前的金屬球

再說遠一點的,南非有處克萊克山坡,在那兒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金屬球,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二十八億年的歷史。環繞鐵球的凹槽十分精緻,制鐵技術專家仔細研究後認為這些凹槽為人造的可能性很大,遠遠超過自然過程形成的可能性。




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一處有二十八億年曆史的地層中,發現幾百個這類帶有凹槽的金屬球(圖片提供:Roelf Marx)

接著下面幾個考古學家的發現使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史前人類,一起來看看他們採礦、提煉金屬並加工制成工藝品的工作片段吧。


史前採礦與冶煉

一九六八年,前蘇聯考古學家科留特

ܫ梅古爾奇博士在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的查摩爾發現了一個史前冶金廠遺址。考古界一致認為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大、最古老的冶金廠──至少有五千年曆史。

在這裡,某個未知的史前民族曾用二百多個熔爐進行冶煉,生產諸如花瓶、刀槍、戒指、手鐲之類的產品。他們冶煉的金屬包括銅、鉛、鋅、鐵、金、錫、錳等等。此外還發現冶煉時,勞動者戴手套和過濾口罩的證據。最令人贊嘆的產品要算是鋼鉗了。據化驗,此鋼的品位是由前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科學研究機構共同作出的。法國記者維達在《科學與生活》雜誌中寫到:“這些發現表明查摩爾是人類早期文明的有識之士所建造的。他們的冶煉知識是從未知的遙遠的古代繼承下來的。此知識堪稱為“科學”與“工業”。”

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二年,人們在南非期威士蘭境內發現了數十個舊石器時代以前就被開採過的紅鐵礦的礦址。而在非洲雷蒙托的恩格威尼坦的鐵礦,經科學測定在四萬三千年前就曾被開採過了。

另外在美國的羅雅爾島,美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史前銅礦井──連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都不知此礦井始於何時。跡象表明這史前礦業已開採了數千噸銅礦,但在礦井所在地找不到曾有人在該處久住過的痕跡。

最奇怪的要算是美國猶他州“萊恩煤礦”礦工的發現了。一九五三年,當該礦的礦工們在採煤時,竟挖出了當地採煤史上從未記載的坑道。裡邊殘存的煤己氧化,失去商業價值了,可見其年代的久遠。一九五三年八月,猶他大學工程系和古人類系的兩名學者作了調查,表明瞭當地的印地安人從未使用過煤。萊恩煤礦與羅雅爾島發現的銅礦情形一樣,顯示了這些史前的礦工亦擁有採礦和將煤礦運至遠處的手段和技術。

而至今,有一批仍受到地質學家和人類學家重視的超遠古礦場,是發現於法國普洛潘斯的一個採石場的岩層中。一七八六到一七八八年期間,這個採石礦場為重建當地司法大樓提供了大量的石灰岩。礦場中的岩層與岩層之間都隔有一層泥沙。當礦工們挖到第十一層岩石,即到達距離地面十二─十五米的深處下面又出現一層泥沙。當礦工們清除泥沙時,竟發現裡邊有石柱殘樁和開鑿過的岩石碎塊。繼續挖下去,更令他們驚奇的是發現了錢幣、已變成化石的鐵錘木柄及其它石化了的木製工具。最後還發現一塊木板,同其它木製工具一樣已石化,且裂為碎片。將碎片拼合後發現正是一塊採石工人用的木板,而且與現在所用的一模一樣。 類似以上史前採礦業及其它不明遺跡現象的發現還有很多,除了引發人們的好奇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它們在考古學上展現的意義──是該將人類文明史的起始時間極大地向前推移了。

-----------------------------------------------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十四):您知道月球是人造的嗎?


III-2 您知道月球是人造的嗎?
自從阿波羅號登陸月球後,人們對於月球的神秘感似乎降低了。以往,人們在中秋節舉家團圓,吃著月餅的時候,抬頭一看天上的明月,心中不免對它感到好奇與疑惑。好奇的是月亮上究竟有什麼?疑惑的是這個月亮是哪裡來的呢?宋朝文學家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最能表達中國人對於月亮的好奇與憧憬: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太空人登陸月球後,人們知道月球表面是一片荒涼的沙漠,只有無盡的太空塵埃,空蕩蕩的。不過,您知道嗎?登陸月球後一些鮮為人知的發現,反而使科學家對於月球的起源更加迷惑。

目前科學家對於月球的了解已超越當年未登陸月球前的想像,這些新發現的證據可以使人們打開新的思維,重新認識與思考自己與生命的起源。

早期的觀察

自古以來世界各個民族的天文學家對於月球都進行了長期而充分的觀察。月亮的圓缺盈虧,除了是詩人吟誦的對象外,更是農民耕作時的參考指標,中國的農曆就是以月亮運行周期二十八天為基礎的曆法。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月亮老是用同一面對著我們。

這是為什麼呢?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會自轉,而自轉的周期剛剛好跟他繞著地球轉的周期是一樣的。所以不管月球跑到哪裡,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都是同一面,月兒上的陰影總是同一種。

人們還注意到,月球的大小跟太陽看起來是一樣大的。太陽與月亮感覺起來是一樣大的,那麼實際上是不是真的一樣大呢?古時候的人常常觀察到一種奇異的天象,稱為“天狗食日”,在這個時候會有一個黑色的天體把太陽完全遮住,一個大白天突然變成黑夜,繁星點點,就是現在科學家說的日全蝕。日全蝕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黑色天體就是月球,月球的大小剛剛好可以把太陽遮住,也就是說,在地球上看,月球跟太陽是一樣大的。

後來天文學家發現,太陽距離地球的距離剛剛好是月球距離地球的三九五倍,而太陽的直徑也剛剛好是月球的三九五倍,所以在地面上看到的月亮,就恰恰好跟太陽一樣大了。地球的直徑是一二七五六公里,月球的直徑是三四六七公里,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二七%。

科學家把圍繞行星旋轉的星體稱為“衛星”,太陽系中的比較大的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在九大行星之中有些行星塊頭很大,例如木星,土星等等,他們也有衛星環繞著,他們的衛星的直徑比起行星本身往往很小,只有幾百分之一。所以像月球那樣大的衛星,在太陽系裡是很特殊的。

這些數據上的巧合使得有些天文學家開始想一個問題,月球是天然形成的嗎?


登陸月球後的新發現

比地球岩石更古老的月岩

一九六九年阿波羅號太空船登陸月球後,科學家不再只能遠遠望著月球了,太空人在月球表面上採集岩石標本,放置許多的測試儀器,對於月球的結構可以收集更深入的數據做分析。

首先對於採集到的岩石做了年代分析,發現月球的岩石非常古老,有許多岩石的年代超過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根據統計九九%的月岩年齡超過地球上九○%的古老岩石,計算出的年代是四十三億年到四十六億年之前。

對於月表的土壤做分析時發現他們的年代也非常古老,有些甚至比月岩的時間還提前十億年。目前科學家推測的太陽系形成時間大約在五十億年左右,為什麼月球表面的岩石與土壤會有這麼長的歷史呢?專家也認為難以解釋。


月震實驗證明月球是空心的

月震的實驗也許可以說明月球的結構。登陸月球的太空人要出發回到地球之前,會駕駛登月小艇飛離月球表面,與返回地球的太空艙結合後,登月小艇便被拋棄至月球表面。設置在七十二公里外的地震儀測得月球表面的震動,這個振動持續超過十五分鐘,就像用錘子用力敲擊大鐘一樣,振動持續很長時間才慢慢消失。舉個例子,我們用力敲擊一個空心鐵球時,會發出嗡嗡而持續的振動,而敲擊實心鐵球的時候,只會維持短暫的振動,時間不長就停止了。這個持續振動的現象讓科學家開始設想月球是否是空心的。

一個實心的物體遭受撞擊時,可以測出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表面波,而空心的物體只能測到表面波。“縱波”是一種穿透波,可以穿透物體,由表面的一邊經過物體中心傳導到另一邊。“表面波”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只能在極淺的表面傳遞。但是,放置在月球上的月震儀,經過長時間的記錄,都沒有記錄到縱波,全部都是表面波。根據這個現象,科學家非常驚訝地發現:月球是空心的!


包著金屬殼的月球

不知您是否發現,平常看月亮都會有一塊塊黑黑的影子,這就是科學家所稱的黑影區。當太空人拿起他們的電動鑽想在那兒鑽一個洞時,他們發現挺費勁兒的,鑽了很長的時間還是只能鑽進去一點點。這就奇怪了,星球的表面不都應該是由土壤與岩石構成的嗎?雖然有一點兒硬,但也不至於鑽不進去呀!仔細地分析這塊區域的地表組成成分,發現大部分是一種很硬的金屬成分,就是用來建造太空船的“鈦”金屬。難怪會這麼堅硬了。所以月球的整體構造可以說就像是一個空心的金屬球。

這個發現讓一個長久以來困惑專家的問題有了解答。月球上的隕石坑數量非常多,不過奇怪的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科學家推算一顆直徑十六公里的小行星以每小時五萬公里的速度撞毀在地球上,將會造成一個直徑四到五倍深的大坑,也就是應該有六十四至八十公里深。然而在月球表面最深的一個加格林隕石坑(Gagrin Crater),它的直徑有三百公里,深度卻只有六﹒四公里。如果科學家的計算無誤,造成這個坑的隕石如撞在地球上,將會造成至少一千二百公里深的大坑!

為什麼在月球上只能造成這麼淺的隕石坑?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月球的外殼非常的堅硬。那麼前面發現的月表堅硬金屬成分就可以充分說明這個現象了。


月球是人造的

有兩位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大膽假說,認為月球是外表經過改裝後中空的宇宙飛船。如此一來,才能圓滿解答月球留給我們的各種奇異現象。這個假設很大膽,也引起不少的爭論,現在大部分科學家仍然不敢承認這個理論。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月球的的確不是天然形成的。月球就像精密的機械一樣,天天以同一面面對地球,也剛好與太陽一般大。外面是一層高硬度的合金殼,可以承受長時間高密度的隕石轟擊,仍然完好如初。如果是一個天然的星體,是不該具有這麼多人造特徵的。

科學家還發現,月球面對地球的一面是相當光滑的,幾大月海都是在月球的正面,背面則是密密麻麻的環型山。難怪月球能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太陽光,在夜晚的天空發亮。如果將時光倒回遠古月球剛剛成型之時,光滑的月表沒有被隕石攻擊的坑坑疤疤,中秋節夜晚的月光一定比現在更皎潔。

現在我們知道月球總是以光滑的一面面對地球,而以粗糙的一面背對地球,這是不是告訴我們月球是為了照明地球上的人們而造的呢?(如果月球是外星人監視地球的太空船,他們不必做這麼大的太空船,也不必具備照明功能,相反的他們應該將月球做的越隱蔽越好,不是嗎?)

創造一顆類似自然的星體,利用它表面的反射能力照明地球,這個想法很符合環保,因為不需要發電製造大量的污染,也很聰明,因為它能一次照亮整個地球黑暗的一面。雖然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想法,不過卻也不無可能吧!如果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進步到這樣的程度,我們會不會這樣做?

那麼如果在史前地球上真的有高度發達的人類,他們有沒有可能放一顆月球上去,照亮漆黑的夜晚???!

目前科學家不能解釋,不敢承認的事情,當我們放開狹隘的思想框框,用理智去分析,會發現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以科學家發現的證據早已透露出月球形成的不尋常之處,為什麼沒有引起科學界的重視,進一步探討呢?因為史前人類的存在,可以說是科學家的禁忌,大部分的科學家研究的證據不管多麼充分,理論多麼正確,一遇上與“進化論”相反的觀點時,誰也不敢提出來了。求“真”的精神應該是科學研究裡的最高原則,如果我們能跳出前人思想的框框後,不難想像有許多的科學研究將有一個非常迅速的飛躍。

-----------------------------------------------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九):進化論本身的錯誤


正見網叢書編輯小組

(http://www.epochtimes.com)

II-2 進化論本身的錯誤
(一)脆弱的邏輯基礎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根據一些零散的事例,鮮明地提出了進化的觀點,認為今天複雜的生物界是從簡單的原始生物一步步進化而來。歷史好像總要在重複中循環前進。隨著科學深入廣泛的發展,歷史流轉到今天,昔日“解決”了的問題又轉了回來,許多人重新陷入古老的疑問:生命到底從何而來?近二十年,大量的事實使進化論陷入了真正的危機。眾多的科學發現使真理的天平明顯地向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傾斜了。

比較解剖學,暴露了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循環論證

科學上,如果一個理論的證明違背邏輯,這個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人們對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卻不予深究,也是因為深究起來,就沒有證據可言了。許多人對這話感到驚訝?其實,問題的揭示會使你更驚訝。用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形象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這是典型的“循環論證”,前面在邏輯上沒問題(邏輯上沒問題不等於合乎事實),後面就是狡辯了。換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清楚些:“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因為甲比乙小,甲就一定是乙的弟弟。”一聽後面就不對,因為甲比乙小,可能甲乙沒有任何親緣,還可能甲是乙的叔叔呢(如果甲輩份大)。循環論證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進化論是歸納法嗎?不是,太多事實歸納不進去

有人曾說進化論是歸納法,這種邏輯思路稍難一些,其實也好理解。歸納法提出一個命題,如果能把涵蓋的所有問題都能歸納進去,那這個命題就是真理。對於進化論,太多的事實歸納不進去!從前面的史前文化來看,從進化的速度、物種爆發式的產生的方式、進化的概率等等許許多多不但歸納不進去,而且都否定了進化論,可見進化論的論證作為歸納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實還是循環論證。似是而非的“循環論證”貫穿了整個進化論,人們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了。然而當我們嚴格地分析起來,都會大吃一驚!即便不十分懂邏輯的人也能發現這種證明是在詭辯。

今天,站在對生命本質有了比較深入認識的水平上再看進化論,達爾文用作證據的事例就顯得比較牽強,論證也談不上嚴謹。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舉個例子。在《物種起源》的第一版中,達爾文發表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一種熊可以下到水中,變成水生動物,最後變成像鯨那樣巨大的生物。所以他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自然選擇,熊可以變成鯨。在以後的修訂版中,達爾文把這個說法去掉了。他重新考慮後,認識到沒有具體證據來證明,所以就刪去了這一條說法。有趣的是,他的這個熊能通過自然選擇變成鯨的觀點,正是整個進化論的中心點──一個物種可以變成另一個物種。而且,鯨魚進化的說法也沿用至今。從達爾文去掉這個例子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自己這個理論有一定保留意見甚至是疑惑。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足以給進化論蒙上陰影的部份沒有講出來。

(二)概率計算否定了進化論的核心──基因突變機制

達爾文時代,科學正處於奠基階段,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還很膚淺。那時的人看到了家養動物的諸多雜種變異,就認為物種也能這樣變成其它種,這就是進化。後來,隨著基因的發現和深入研究,學者們才意識到如果基因不發生根本的變化,不管後代表面與祖先有什麼差異,也沒有進化意義。然而基因又是極其穩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變”才能使之發生改變,那麼“基因突變”也就成了現代進化論的核心了。這是現代所有的進化論者公認的。這裡,我們就集中分析這個核心。

物種的基因的穩定性極難逾越

基因的穩定性是物種保持自身穩定所必須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的基因交流,並不能使此物種變成其它物種。動植物育種專家都知道,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是有限的。最終,培育出的品種不是不育,就是又變成原來的親本。哈佛大學的梅爾教授稱之為基因體內平衡。最常見的就是狗再怎麼雜交育種還是狗。這說明進化論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在理論上,人們把突破這個障礙的可能性寄望於基因突變,這是唯一的可能了。

理論和實際上,基因突變產生高級性狀的機率幾乎是零

基因突變,是一種在基因複製或修復損傷等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所以又叫隨機突變,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現象。它發生的機率非常低,大約在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之間。低等原核生物的突變率較高,大約為千分之一,而高等類型的生物中,許多基因的突變率是十萬分之一到一億分之一。

基因突變能否產生高級特徵(性狀)呢?對基因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我們知道一個基因的核心是由幾百到幾千個鹼基排列而成,四種不同的鹼基按照一定規則排列,不同的排列順序形成了非常複雜精密的遺傳密碼。既然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差錯,我們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

我們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一個複雜精密的計算機程序,隨意的改動一兩個字符能夠產生更高級的程序嗎?當然不能。基因突變也是這樣。差錯造成的突變一般是單個鹼基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各種缺陷、畸形、致死,在自然條件下具有生存優勢的沒有發現一例。為了增加突變率用於研究,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增加突變的機率,製造了大量的突變體,也沒發現向高等方向進化的類型。

概率計算表明,生物進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絕對不可能的程度

現代進化論用基因隨機突變假說解釋進化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這種突變具有隨機性、低頻率和不定向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公式和模型普遍應用於生物學領域的今天,進化論者並沒有提出一個全面的公式,計算從基因突變開始到一次進化實現的機率,因為任何一個合理的公式都會否定進化。

許多學者從基因突變發生的機率出發,計算出了產生新物種的概率,發現小得驚人。貝希(Behe, M.J.)的《達爾文的黑匣子》(Dar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