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秋分

秋分:分就是半,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天文現象
秋分在9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地球上的現象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故秋分也稱降分。

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

秋分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物候
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
蟄蟲培戶:淘瓦之泥曰壞,細泥也,按《禮記》注曰:壞,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

晝夜平分點(分點,英文:equinox)是天球赤道和黃道在天球上的交點,是相對的兩個點。追朔這個字的源頭來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在實際上也是如此,當太陽經過晝夜平分點時,地球上各地的白天和夜晚都是一樣長的,各有12個小時。晝夜平分點這個名詞,也被用在很狹隘的一個的範圍上,就是指事件發生或感受的那個瞬間的時間點上。晝夜平分點也常與至點相提並論,在天文學上被用於定義四季的起點。但在中國,這四個點卻被用來定義四季的中點。

冬至典故

冬至,又稱「賀冬」、「冬節」,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故又稱「長至 」(夜長至,或稱日短至)。冬至日的前夜稱為「冬至夜」。冬至日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諺「冬至交九」,從冬至日開始即進入「數九天」。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冬至節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所以又俗稱「亞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意指冬至的禮俗如同過新年春節一樣隆重。冬至還有「新正」、「如正」、「喜冬」、「交冬」、「消寒節」、「一陽節」、「履長節」 等稱謂。


在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爲冬至一陽生。易復卦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節,太陽位於黃經270度,直射南回歸線。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冬至前後,加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

目前澳門是華人社會唯一以冬至作公眾假期的地區。

物候
物候既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開花、結實,候鳥的遷徙,某些動物的冬眠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也指自然界非生物變化(如初霜、解凍等)與季節氣候的關係。物候的利用在三千年前黃河流域的夏國已經發展出來,並整理成夏小正經文,以物種出現期對應由地球繞日的10個月份的年曆構成物候的基礎。之後秦國、漢國持續延用夏小正的架構發展出12個月份的物候,也就是漢人社會習慣常用的農曆。

蚯蚓結:六陰寒極之時,蚯蚓交相結而如繩也。
麋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糜,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糜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水泉動:水者,天一之陽所生,陽生而動,今一陽初生,故雲耳。

各地習俗
在冬至節,中國北方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湯圓的習俗,傳說在漢朝的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的樣子,給鄉民們治病補身,這個藥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中國南方則有吃湯圓等甜食的習俗,江浙一帶在冬至吃湯圓外,還要吃桂花酒釀,並祭祖,蘇州還有桂花冬釀酒,只在此時節上市。大湯圓有餡的「粉團」是用於晚上祭祖,而無餡較小的粉圓用於早上拜神。

祭祖之後還有將湯圓粘在門窗上,稱為「冬節圓」,等乾燥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冬至掃墓叫「過冬紙」。

《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在台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包有芝蔴、花生、或鮮肉等內餡。
在中國,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以九天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寒冬就會過去,稱為九九數盡。

各地諺語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節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這隻是一諺語,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年大麥
廣東:冬大過年(冬至比過年更重要),作為一年之結,必須一家團聚吃晚飯,飯前或飯後吃湯圓,代表一家團圓。
香港:「冬唔凍年凍」(冬至當天天氣不冷,過年時天氣便會冷)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北方的一項民俗,與數九的民俗密切相關。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填充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由於數九期間歷時整整八十一天並且經歷從從仲冬到孟春的季節變化,每天的天氣各不相同,因而九九消寒圖色彩斑斕,頗為悅目。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此外還有的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在白紙上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九九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

數九
數九是一種中國傳統記錄時間的方式,從冬至開始每過九天記為一九,共記九九,通常數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後的頭一個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也有「冷在三九」、「三九寒冬」或者「數九寒冬」的說法。


九九歌
九九歌是民間的順口溜,詩句中記述自冬至起每9天的物候變化,直至驚蟄為止。因中國地域遼闊,各地區數九天的氣候有差別,因而各地流行的九九歌亦有所不同。

「九九歌」之一:

一九二九難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四川等地):

一九二九,懷中插手;
三九四九,凍死豬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臥陰地;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田中立。


「九九歌」(湖南等地):

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簷前倒掛筆;
四九三十六,行人路途宿;
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
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
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脫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鬥笠。


「九九歌」(浙江等地)

一九二九,棒打不走;
三九四九,滴水不流;
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
六九五十四,籬笆抽嫩枝;
七九六十三,破衣兩頭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蔭地;
九九八十一,飛爬一起出。



明代江南「九九歌」(摘自劉侗《帝京景物略》)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子跳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