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中醫四診

何謂「四診」?
八綱是辨證識症綱領,醫生可透它來綜合歸納與分析,才可以結綸。但是除了要熟知八綱外,還必須與四診配合應用才真正達到醫效。
所謂的四診,就是指望、聞、問、切四診斷方法,中醫可以透過四診,來辨認疾病原因、病位表裏、病情虛實,然後決定診治方式與結果。

觀察病人神色變化的「望診」
何謂「望診」?
望診是四診之首,也就是診斷的第一步。
望診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一般又可分為 (觀神、視形、察色、辨舌) 四大方面。
「望診 」-- 觀神
就是觀察病人精神、神氣的變化。
內經上說: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什麼叫做得神呢?凡是面色潤澤,眼睛有光彩、說話清亮、精神清爽等正氣充沛現象,都是得神表現,此時疾病必定不重,即使病重也必定能夠痊癒。
面色晦滯、眼睛無神、形體羸瘦、精神委靡等正氣衰敗的現象,都是失神的表現。有這種情形時,大多是久病體虛、或是急病垂危的階段,十分不樂觀。
此外,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就表示病情十分嚴重。因此,在望診時,除了要觀神之外,尚須注意神志是否清晰,以免錯斷。
「望診」-- 察色
就是觀察病人的氣色。
 在望診中 , 察色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氣色是臟腑氣血的外榮 , 也就是疾病的表現與變化。
 察色的主要方法 , 就是觀察病人的臉色如何。一般而言 , 又可分為青、黃、赤、白、黑 , 並結合五臟以辨別表、裡、寒、熱、虛、實 , 應用在臨床的診治上。
(1) 面部色青
 表示肝有病痛 , 主要症狀是「胸腹刻痛」; 青白俱見屬寒 , 面唇俱青為寒極。如果小兒環唇及鼻旁色青 , 有抽搐現象 , 就是肝風內動的危險徵兆 , 必須要小心就疹 , 不可馬虎。
(2) 面部色黃
 表示脾臟有疾 , 主「濕熱」與「寒濕」 ; 如果色黃而明亮的就屬濕熱 ; 色黃又晦暗的則寒濕 ; 全身及眼白變黃的是黃疸 ; 黃白相兼 , 但是眼白不是黃的是「萎黃」 ; 面色淡黃不枯 , 就表示疾病將癒的象徵。
(3) 面部色紅
  表示心有疾病 , 主「有熱」。面赤耳熱、或譫語煩躁屬「實熱」 ; 黃赤相兼的屬「風熱」 ; 病外體虛 , 而且午後兩觀微紅而潮熱 , 就屬於「陰虛勞熱」。
(4) 面部色白
  表示病因在肺 , 「肺虛血少」。凡是陽虛、身虛的人 , 面色必定慘白 ; 血虛、脫血的人面色也會慘白。因此 , 面色白的人 , 必定屬於氣虛血少 , 正是屬於寒症者 , 絕對沒有實熱症者。
(5) 面部色黑
  表示腎有疾 , 主「腎虧」。凡是患有腎虧的病人 , 面色幾乎呈黑色 , 或是有黑眼圈 ; 病況嚴重時 , 甚至顏額均呈黑色 , 就表示腎陽極度衰敗 , 已陷入十分危急的狀況中。此外 , 微黑主水 , 青黑主疼痛 , 在辨證上都要注意。
  在臨床診斷時 , 「氣色」應該要分開來診視。凡是顯見於皮膚外叫做「色」 , 隱然於皮膚間的是「氣」。所以一個人如果顯示內外光澤 , 氣色融合 , 就表示身體健康無病 ; 相反地 , 就是罹患有疾病。
  對於病人的察色 , 應該著重在整體的氣色。五色中 , 凡是鮮明潤澤而且容易消失的 , 大多屬於表病、新病、輕病 ; 如果顯得晦暗沈滯、枯澀又不易消散的 , 就是裡病、久病、重病。這些在診斷上也要加以注意。 此外 , 在診斷小兒疾病 , 一般都會察看小兒的虎口交叉處 , 與食指三節脈紋的顏色 , 這種方式稱為「指紋望診」 , 也稱為「虎口三關望診」。
為什麼稱為「三關」呢?這是將食指三節分為「風關」(第一節) 、「氣關」(第二節)、「命關」( 末節)之故。三關的正常紋色是紅黃相兼 , 而且隱隱若現 ; 如果紋色發紫 , 表示內熱 ; 紅色則為傷寒 ; 黃色為消化不良 ; 黑色為中惡 (急性暴病、或食物中毒) ; 白色為蟲積或是營養不良。如果出現這些現象 , 在風關表示病情初現 , 氣關為病情轉重 , 到了命關 , 就表示有生命危險之虞了。 虎口三關是小兒望診的重要依據。
「望診」- 視形
就是觀察病人的形體和動態,以了解病人的體質與病情。
視形的方式有三:
看病人的體格強基本上,胸闊、骨大、肌肉豐實的人,屬於「形體壯盛」,表示其抵抗力強;反之,若是胸廓狹窄,骨骼弱小、肌肉瘦削的人,屬於「形體羸瘦」表示其抵抗力弱。
看病人有無致病素質病人如果身體肥胖、面赤圓、頸短且肥,稍微運動就上氣不接下氣、心跳快速,這種體質很容易罹患「中風」(腦溢血) ; 身體瘦弱 , 頸長面削、膚白無華、兩觀潮紅 , 胸廓狹長或顯得扁平 , 上下鎖骨深陷的人 , 就很容易罹患「肺癆」。
看病人的姿態病人通常都會用各種動作 , 來表示自己身體某部份的病痛。例如頭痛者 , 都會以手抱頭 ; 胃痛的病人 , 多半會用撫脘 ; 腹痛的病人 , 則會用手捧腹 ; 腰痛的人 , 大都會用手叉腰等 , 這些在臨症時 , 應該加以注意 。
其次 , 也必須注意病人全身的姿態 , 由頭部軀幹乃至於四肢 , 都要仔細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姿態。因為我們也可以由異常的姿態表現中 , 了解到體內臟腑的病變。例如一位病人的頭項強直、角弓反張 , 表示也患有腦,疾 ; 必須端坐呼吸、無法平臥 , 可知他染有氣喘 ; 不斷痛苦呻吟、步行不便 , 表示有痺痛病的困擾 ; 這些都是視形的重點。
此外 , 應該注意的是皮膚有無水腫、瘡瘍、黃疸、斑疹 , 以及是否有汗等現象 ; 眼部有無目赤發黃、斜視、上視、目窠浮腫等情況 ; 鼻腔是否鼻塞、鼻 、鼻腫、鼻煸以及鼻涕濁流的情形 ; 甚至尚且必須注意耳輪、口唇的形態及色澤等。
這些都是臨床上的資料 , 以作為辨別虛、實 、寒、熱的依據。
「望診」- 辨舌
就是觀察病人的「舌質」與「舌苔」情形。辨舌在診斷上十分重要 , 有很大的作用 , 它可以辨別痀僂病症狀的性質,所以,它是望診中最主要的部份。
由於舌苔與內臟的係最為密切,因,此在診斷上更具有重要的地佔,而且舌居口腔中,感覺也較敏銳,又能隨病勢變化,既正確又迅速。舌與苔應該要分開來看。舌是指舌的本質,苔是指舌上生出的垢膩。一般而言,舌尖屬心, 舌中央屬胃與大、小腸,舌根屬腎,右旁在後屬肝膽,右後脾肺舌邊兩側三焦膜原。 總而言之,是以前後分為三部,觀察上、中、下三焦,兩旁分兩部,觀察左右兩方。
如果舌尖多紅而起刺,表示有心熱;胃腸有食積,則舌苔多中心厚膩;脾腎虛寒的病人,舌根滑且白;舌旁黃膩,表示肝膽濕熱;三焦蘊熱或濕溫伏邪,則苔白而舌邊紅絳。正常人的舌苔、舌質呈淡紅色,不淺不深,而且有一層薄薄的白苔,相當油潤,運動自如,對於滋味的辨別十分靈敏;如果不是這種情形,就可能是罹患疾病了。在臨床辨證舌苔變化上,大致分為舌質與舌苔兩大方面。
(1)舌質方面:又分為顏色與形態運動兩方面
1.舌的顏色
  正常的舌色應該是淡紅有潤,不淺不深。如果顏色過於鮮紅,則是血熱;舌上淡紅無華,又屬於血虛。假使顥得乾又不榮,就是胃津傷、氣不化液的病況。
  比紅色又深一點的就是絳紅色。如果出現這種深紅的舌色,主要是因為邪熱傳營,內熱熾盛之故。假使色絳又中心乾,表示胃火熾盛,劫灼津液;只有舌尖呈絳色,表示心火上炎;絳而光亮,是胃陰已亡之象;色絳不鮮又乾枯萎縮,則是腎陰已涸。
  舌色發紫,稱為紫色舌。若是紫又腫,就是酒毒沖心;紫色的晦暗,為瘀血蓄積;淡紫且濕潤屬於寒邪內留,陽氣衰敗的徵兆。
  藍色舌的舌質光藍無苔,是氣血虧極的凶兆;孕婦有此舌,則是胎死腹中之兆。不過,這種舌色極為罕見。
2.舌的形態與運動
  正常的舌不胖不瘦,運動自如。假如痰飲水濕,則會舌形胖脹;血虛內熱,則舌形瘦。絡脈阻塞,會顯得強硬不靈活。中風偏枯,舌會顯示歪斜;若津液枯燥,則見其卷縮;陰虛內熱,則顯得抖顫。以上這些,都是疾病嚴重的徵兆。
(2)舌苔方面:分為厚薄、顏色及潤澤三方面
1.白苔
  多表症。白薄而滑屬於表寒;白滑黏膩為內有濕痰;白苔底絳,是濕熱遏伏;白而邊紅,為風溫入肺;尖白根黃,是表症未罷;白中帶黃,為邪將傳裡之兆。
2.黃苔
  屬於裡症。若微黃大甚燥,表示邪初傳裡;深黃而見滑膩,是濕熱交阻於中;苔黃且乾,是外邪已解,但火已內熾;黃膩而燥,是陽明實熱,此時可用下法。
3.灰苔
  這是較黑色淺且淡的舌苔,有陰陽之異與寒熱之辨。直中陰經的疾患,舌變灰黑且無積苔;若是由黃漸呈灰黑乾苔,則是傳經的熱症。
4.黑苔
  也有寒熱之分。困苔黑而焦乾,表示熱極;苔黑而滑潤,則屬寒極。熱症多半是由黃轉灰、轉黑,苔也多厚;寒症則一開始就是黑色,而且苔多薄;這是辨別黑苔疾病的重要關鍵。
  在辨別舌苔時,尚須注意是否與飲食有關。例如吃了橄欖,舌苔會發黑;吃完枇杷,舌苔會發黃;吃醋與生薑,舌苔會發灰等,有這種情況時,稱為「染苔」,並不是真的生病了。臨床時,必須辨識清楚,如果不明究裡,不但會出笑話,便會造成一些錯誤。
以下將會再介紹二十四種舌苔現象,以便能更加深入了解,在臨症應用上也便方便:
.一般舌苔 具有淡紅色且潤澤的舌質,與佈有薄且均勻的苔,這是正常的舌苔。如果有變化,就表示身體不適了。
.絳舌糜腐 舌質紅絳光滑,舌邊或舌尖呈現白色糜腐,甚至成疳蝕點的舌苔,表示邪熱傷及胃陰,而餘熱仍羈留心營的現象;在很多熱病後期常可見到。
.白如積粉 舌質多絳、舌面滿佈白苔如積粉,表示溫邪(或疫癘之邪)蘊伏募原所致。雖然有寒熱表症,郤伴隨口渴、咽乾的現,在治療時,切己心辛溫發散。
.灰白而膩 舌質不變,苔白厚而膩,舌中呈淡灰色苔,不乾燥而有潤澤,大多是痰澤濁蘊阻肺胃的病象;如果胃府濕濁蘊阻不化,也會有此舌苔。
.苔厚而乾 舌質絳,舌面有黃色厚苔分布,苔面粗糙、乾燥少潤。一般屬於濕熱蘊伏、胃失降的現象。
.薄白而膩 舌質不變或微紅,舌面有一層薄白均勻的苔布,是風寒初發的徵兆。
.黃而垢膩 舌質紅而且滿佈焦黃垢膩。這是濕邪化熱與腑帶搏結的反映;如果黃膩而潤,表示熱化尚輕;黃膩而乾,則熱化已甚。
.灰黃而膩 舌質較紅,甚至發絳,舌尖邊光,舌面佈有灰黃色厚的膩苔,而且不灰雜其他苔色,多半因熱逗留不能宣泄造成的。
.薄白而乾 舌質正常或較淡,舌面佈滿薄薄白苔而乾燥少潤,大都屬於感肺燥津傷,或是雜病陰虛燥熱的症狀。
.厚白而膩 舌質正常,舌面滿佈白厚膩苔。通常都是濕邪留阻脾胃的疾患才會有的舌苔。
.黃白滑膩 舌質不變,舌面佈有鮮黃白色苔,苔面光滑,是濕邪鬱蒸不化的現象。
.灰白厚膩 舌質不變,舌面佈有一層白厚膩苔,苔面呈灰色,並遍佈舌中。多半是痰濕阻滯、而從寒化的陽虛症候。
.淡黃而乾 舌質不變,舌面有淡黃色苔而乾燥無潤,大都是熱邪熏灼氣分,油液被劫的現象。
.白苔轉黃 舌質正常或較淡、較紅,舌面滿佈白苔,舌中兩側見淡焦黃或鮮黃色苔、苔根黃膩。出現此種苔色時,表示濕邪內蘊,逐漸化熱之故。
可以依黃苔的多少及深淺,辨別化熱的程度與轉變。
.焦燥裂紋 舌質絳,尖邊光滑,舌中佈有焦乾燥之苔,而且多有紋。最易在熱邪與燥屎搏結胃腸,陽明腑實症中發現。
.花剝紅斑 舌質較淡,舌面花剝如斑的舌苔,多半是氣血衰敗,久病不癒的徵兆;熱病傷陰時也會出現這種情形。
.紅光苔 全舌光紅,舌面略有薄苔,盡為紅色所映的舌苔,多半導因於溫熱傷及胃陰之故。此外,陰虛陽旺的慢性病、久痢傷陰的疾患,也有此現象。
.薄黃苔 舌質淡、舌面滿佈一層薄且鮮黃的苔,最常見於邪熱留戀氣分的濕邪病;若患有黃疸病、濕邪留於氣分而從熱化者,也會有此色。
.淡紅舌 全舌質呈淡紅色無光彩,並無苔佈的現象,而且舌面有裂紋,屬於氣血兩虧的症狀。尤其在血分損虧時,最容易發現。罹患有慢失血症的鉤蟲病、血漏、便血等人,乎都有在此苔色。
.紫絳苔 全舌紫絳且光滑,不夾雜其他苔色的舌苔。多半發生在熱邪與血分搏結,導大致氣血瘀滯的現象。如果是酒毒沖心,則是紫且腫大。
.絳剝苔 舌質紅,有花剝白苔,氣虛陰虧的慢性病變均有此苔。
.光剝苔 舌質較淡,面兩則有白條狀苔,中間剝落,氣虛脾弱,消不良的病人常有此苔。
.白糙苔 舌質絳紅,舌面滿佈白色粗苔垢,缺乏潤澤,一般屬於熱邪傷及津液的病況,傷寒、溫病當見此苔。
 辨舌雖然重要,也必須與觀神、視形、察色三個方法配合,才能達到望診的正確性。由於望診是對病人疾病的初步認識,所以,絕不可以馬虎了事,必須確實遵奉診察方法才是。
============================

由聲音、氣味辨證的「聞切」
聞診的範圍不只是嗅覺,也包含聽覺部份。醫生不僅可以由病人的聲音搜集病因,也要由病人的氣味變化找出病狀。所以,也是四診中重要的一環。
聞聲主要是經由病人的言語、呼吸、咳嗽等聲音的高低清濁來辨別,在臨症上很有幫助:
言語聲音的變凡是言語低微者,大都屬內傷虛症;言詞亮宏,多屬外感實症。所以病人若聲音粗厲,多言喜語,就屬於熱症、實症;講話聲音低沈細微,不喜言語,則為寒症、虛病人。
呼吸表現的變化一般說來,外感實熱的疾患,都會有呼吸有力而且不均勻的現,就稱為「氣粗」;內傷虛弱疾患,則出現呼吸微弱而且不接續的現象,稱為「氣微」呼吸急促,喉間有拉鋸聲響的,大都是痰盛現象;熱病肺熱熾盛時均可發現,此外,哮喘病發作時,也會有這種情形。
咳嗽聲音的情況如果咳嗽聲重濁不揚時,是「肺氣不宣」的症狀;咳嗽低微不揚的,「肺氣不足」,暴咳音嗄,多半屬於肺實,稱為「金實無聲」;六咳音嘶者大都肺虛,稱為「金破不鳴」。
聞氣主要是經由病人的口氣、痰氣、汗氣、大小氣等氣味中,利用嗅覺來尋找病況。例如病人口噴熱穢氣味的,表示胃中有熱;痰帶腥味者,為肺中有熱;咳痰腥臭如膿的,為「肺癰」的症狀。若是汗臭熏鼻,多屬於濕熱之症;大便酸臭難聞者,表示腸中有熱;小便濁臭,是膀胱有熱;鼻涕有味,則是「鼻淵」;這些都是可以做為診斷的依據。
因此,「聞診」主要就是透過我們的聽覺來聞聲、嗅覺來嗅氣,並綜合其他方面診察,才可以正確地診斷。
============================

仔細詢問病情的「問診」
何謂「問診」?
醫生通過病人的投訴、或與病人家屬的談話中獲得資料,才下判斷的方式,稱為「問診」。 在進行問診時,必須十分仔細而且有耐心。並且要有系統,才能區分出病人的性質與類型。 進行問診時,首先要詳細詢問病人的病史-病人的發病經過與生活情形。
因此,對於病人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性情嗜好,甚至疾病起始、治療經過等,不可遺漏。其次,必須問病人的目前症狀(現在症),分析他的症狀屬性,對於病人的症狀,必須有系統地一一詢問;如此一來,才能徹底地了解病況。
但是,究竟該如何進行問診呢? 中醫是以「辨證論治」來診治病情,所以在問診時,應該由症狀下手。前人使後人在問診上得心應手,特地編了一首「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其變
婦人尤宜問經期,遲速崩閉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問診」之十問
問寒寒這方面的問診,對於病症類型的鑒別,分辨表裡寒熱虛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寒熱又有外感內傷之分。
大體而,言發熱惡寒的,是外感風寒,屬表屬實;惡寒不發熱時,會有兩種情況,一是外感初起,寒邪較重,是暫時性的惡寒,屬表屬實;一是內部陽氣不足,機能衰弱,稱「陽虛生外寒」,屬裡屬虛。發熱不惡寒,則屬裡症,也有虛實的不同。凡是肌膚內外皆熱;午後發熱、晚間發熱,又有盜汗、消瘦、面部潮紅時,稱為陰虛內生熱,屬於虛熱。而寒熱往來,屬於病邪侵入半表半裡的階段,它的症狀是,每在一陣惡寒之後,又發高熱,汗出熱退,退後又發。 假使每隔一,二天發作一次,寒熱又有定時,汗出就解,就該考慮是否是瘧疾了。此外,沒有寒熱現象的,大都是屬於內傷。
問汗首先要注意有汗無汗。有汗時,又必須詢問出汗量及時間,再結合其他症狀來進行辨證。在外感症上,發熱汗出不惡寒,屬於裡熱、裡實,無熱汗出,或汗出不止,屬裡寒、裡虛;在內傷方面,只要白天稍稍活動,就氣短汗出稱為「白汗」,屬於陽虛;夜間睡時出汗,醒後逐漸消失,叫做「盜汗」,屬於陰虛。
問身包括頭部、軀幹、四肢的自覺症狀,由各種不同的症狀,來辨別內傷外感與寒熱虛實。例如頭痛不止,兼有寒熱表症時,屬於外感;頭痛時有時無,或兼有暈眩者,屬於內傷;身痛兼頭痛者,以感冒風寒居多;身痛不兼頭痛或在四肢走竄、關節疼痛,則屬於風寒濕邪侵入經絡的疾病;有手足麻木、甚至肘臂者,則為中風的前兆。
問二便詢問病人大小便,以分辨症狀的寒熱虛實,在大便方面,便秘而兼見實熱脈症的,稱為「腸結」;便秘而兼見陰寒脈症的,稱為「陰結」;便秘腹滿脹痛的為實症,便秘腹不脹痛為虛症;久病或老年人經常便秘的,多為血燥;大便先乾後溏,為中為不足;便溏清稀,完谷不化的為寒瀉;便溏臭穢,肛門灼痛是熱瀉;瀉時裡急後重,腹痛不舒,瀉後感覺舒適的是實症;瀉時自然瀉下,腹無痛苦,瀉後反覺不適的為虛症。
小便方面,若呈黃赤為熱症;清白為寒症;渾濁為濕熱;清白而頻繁,甚至小便自遺的為氣虛;小便頻繁,口渴飲水,身體逐漸消瘦的,多為消渴症;小便淋瀝,尿道刺痛,色黃或夾血的,多為淋病。
問飲食主要問病人食慾,及食後的情況。食慾好且食後無脹滿疼痛等不適感,是正常狀態。若是食慾特別旺盛,或特別容易飢餓者,稱為「消谷善飢」,屬於胃熱;食慾呆頓,食後逾時仍復嘔出,問吐清水、脘痛、喜手按熱熨,稱為「胃陽不振」,屬於胃寒;飲食喜熱喜鹹者,大多屬陽虛;喜冷喜虛者,大都為陰虛;嗜食生米、木炭、磚泥的為蟲積;喜酸者,多半為胃酸過少,可能是懷孕。
問胸腹問病人胸部與腹部的自覺症狀。胸腹暴痛的多半屬實,久痛的多屬虛;痛時脹滿不能飲食的屬實;痛時飲食而覺舒緩者屬虛;疼痛急劇,固定不移的屬實,疼痛緩慢,部位不定的屬虛。此外,胸腹脹滿,新病暴起的多屬實,久疑緩起的屬虛;不吃不脹,食後飽脹並逐漸加重者屬脾虛;暴飲暴食,忽然發作者屬胃實。
不過,在胸腹的疾病很多,必須仔細辨證,如有面部色萎黃起白班,則可能是「蟲積」;腹痛在臍下右角,右腿喜屈曲,直伸更痛者為「腸癰」;婦人腹痛,必須注意月經及妊娠的情況。
問耳聾就是問病人的聽覺情況,注意病人是否有聽力障礙。外感熱病,中途忽然發生耳聾,表示疾病有進展,必須特別注意,這是暴病耳聾的情況。如果向來就耳聾,也必須追問過去的病史;因為久聾的患者,除了是重病或外傷的後遺症外,大部為虛症。
此外,尚要注意耳鳴的情況。耳鳴也分為虛實兩種,如果耳鳴又兼頭暈心悸的,多屬虛症;耳鳴又兼頭脹、大便秘結、胸悶納減、且又嘔吐噁心者,則屬於實症。
問口湯口湯且大量飲水的叫做真渴,口渴而不能飲水的,或飲水不多的叫「假渴」。真渴多屬熱、屬實,假渴多屬寒、屬虛;渴喜冷飲的屬裡熱;渴喜熱飲的屬裡寒或濕寒。
問舊病原因與服藥情況主要是詢問病人過去是否生過病,今天又是如何得病的,才能掌握新病與舊病的相互關係,從而分析病因;由舊病裡結合到現在的症狀表現,以找出病源是外感六淫、內傷七情、或飲食勞倦等。
其次,已經治療過的病人,也必須詢問他曾經服過何種藥,有效或無效?治療過程中,病情是轉好或轉壞?這些也都必須仔細詢問。
對婦人與小兒除了上述的一般問診外,尚必須特別注意其他的問題。婦人在臨床診治上,往往會牽涉到月經,帶下、妊娠、胎產各方面。在問診時,要詢問月經是否準期?顏色與量是否正常?經期間有無腹痛?有無白帶?以及胎產的情況。
如果經期提前,色鮮或紫,大都屬熱,經量失常,腹痛拒按,大都屬實;經期趲前,色淡量少,或經後反覺腹痛,大都屬虛;經期延後且色暗,或經前腹痛,熱熨較舒,大都屬寒,經少帶多,色淡腰酸,多半屬虛;經閉而見腹痛脹滿,大都屬實;經閉而腹不脹痛,多半為虛。
此外,經期向來無病,卻忽然停經,並且有嘔吐挑食的現象,就可能是懷孕了。產婦又必須注意有無寒熱、腹痛的情形。有寒熱頭痛的是外感;惡露不暢且腹痛的是瘀血。至於小兒問診,就必須詳細詢問小孩的父母、家人或褓姆。對於幼兒是否曾得過麻疹、家中有無患傳染病的人?父母的健康情形如何?小兒的飲食、起居、平日情況等,以及發病的時間、疾病症狀等,均須仔細詢問,才能確切把握病況。
由上述可知,八綱在辨證上,與問診的關係很密切。雖然如此,也不能只憑問診來下斷語,必須結合望診、聞診與切診的判斷,才能正確分辨出病症。
============================

「切診」(一)
1.脈診
也就是俗稱的「把脈」。病人將手伸出,由醫生用手一按就是了。但是,切脈也必須有所訣竅。首先,應該知道診脈的部位。通常是在「寸口」﹝掌後的橈骨動脈處)分為寸、關、尺三部份。掌後高骨為「關」.關之前為「寸」.關之後為「尺」。
 其次要懂得兩手的寸關尺,所分別表示臟腑的疾病。一般是以左手寸部候心與膻中,左手候肝與膽、左手尺部候腎、膀胱與小腸;右手寸部候肺與胸中,右手關候脾與胃,右手尺部候腎、命門與大腸。
 在切脈時,應該叫病人手掌向上平放,醫生用食指、中指與無名指三指切按。先放中指取定關位,再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二部,稱為「定關」。定關之後,三指平放,用輕、重、不輕不重三種指力來尋求脈象。在脈學上,輕的指力稱為「舉」,也稱「浮取」;重的指力稱為「按」,又稱「沈取」;不輕不的指力稱為「尋」,也稱「中取」。
 此外,在切脈時,必須隨著病人手臂長短來調整。對於手臂長的人,下指時宜分開些;對手臂短的人,下指宜密。
明白切脈的方法後,再介紹脈象。通常將把脈的脈象,分為「平脈」、「病脈」、「怪脈」。
「切診」(二)
(1)平脈
就是平常健康人的脈象。
一般而言,脈來不大不小,不浮不沈,來去從容,一息四五至(正常人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就屬於平脈。而常人的脈又會隨著時令、年齡、性別、體力、生活情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由於這些都是因為季節而有的脈象變化,因此並不屬於病況,所以稱為「平脈」。年老人脈較快且硬,成年人脈較慢而柔,小兒脈更快;男子脈較慢,女子脈較快,這是因男女老幼不同而有的脈象差異;至於經常勞動體力的人,脈多大而有力,經常用腦的人,脈細且無力。
在運動後、飲酒、洗浴、激動之後,脈會較快。相反地,安靜或睡眠時,脈會較慢,這是因生活起居不同而有所變化的平脈。大體而言,這些脈象的變動,只是會稍微地變化,與正常的脈象並不會有太大出入。
在切脈時,必須把握「不大不小、不浮不沈、來去從容、一息四五至」(小兒一息可有六至)的原則。如果超過了這些範圍,又出現了其他的病象時,就屬於病脈。
「切診」(三)

(2)病脈

 與「平脈」相出入時,就稱為「病脈」。古人將它分為二十八脈:浮、沈、伏、遲、數、疾、代、促、結、洪、細、長、短、弦、虛、實、弱、微、散、緩、濡、緊革、牢、滑、動、澀」各自描寫出不同的脈象與主病。在臨症上,言二十八種脈象,很少只見一種脈象,通常都是兼見幾種的脈象。為了便於記憶,清代名醫陳園將這二十八脈分為八大類,並且以浮、沈、遲、數、細、大、短、長八脈為綱,分別敘述各種脈象與主病。

浮脈:(附洪脈、虛脈、散脈、芤脈、革脈、濡脈)

 浮脈的脈象,是指用輕的指力,就可以得到脈象,雖然彰明易見,但是重按反而不見。它的主病,是表症、陽症與腑病。在浮脈相類的脈象中,又包括洪、虛、散、芤、革、濡等六種脈象。凡是浮而有力的叫洪脈,主要是邪盛火亢;浮而無力的是虛脈,主要是氣血虛弱;浮且中空如 管的是芤脈,主病為失血;脈象浮而散亂的是散脈,主病是腎氣衰敗;浮而外強中空較芤為劇的是革脈,主病是陰陽不交而極為細軟的是濡脈,主要為陽虛有濕。以上各病症與脈象,是以浮脈為綱。

沈脈:(附伏脈、牢脈、弱脈)

 沈脈的脈象,是用重的指力才能取得的脈象。用輕的指力,是無法取得的。主病為裡症、陰症與臟病。在沈脈相類脈象中,又包括伏脈、牢脈與弱脈。凡是沈而著骨,隱伏不現的叫做伏脈,主病是病邪深沈在裡之症;脈來大而弦實,沈取才能得到的叫牢脈,主病是堅積寒實之症;脈來細小而沈,重按才能得到的叫弱脈,主病是陽氣衰微之症。以上的各種脈象與病症,都是以沈脈為綱。

遲脈:(附緩脈、澀脈、結脈、代脈)

 遲脈的脈象是脈來次數減少,一息只有三至,甚至兩至,主病的內容是內臟陰寒之症。在遲脈相類脈象中,包括緩脈、澀脈、結脈、代脈。凡是脈來寬緩和勻,一息四至的,就叫做緩脈,這是正常的脈象,不能算是病;不過在濕邪症候上,也可以見到此脈象。脈細遲而短,艱澀不暢的稱為澀脈,主病是血少精傷之症。脈來遲速,見一止,沒有定數的叫做結脈,主病是積滯內凝之症;脈來更代,止有定數,不能自還而且良久才復動的叫代脈,這是臟氣衰敗,病勢危急之兆(孕婦及跌打重傷者除外)。

 由於緩、澀、結、代四種脈象至數都不快,接近於遲脈類型,因此,被歸入遲脈一綱中。

數脈:(附滑脈、緊脈、促脈、動脈、疾脈)

 數脈的脈象,是指脈來次數增多,一息六至以上,主病為府病陽熱之症。數脈的相類脈象中,包括滑脈、緊脈、促脈與動脈凡是脈形往來流利圓滑的稱為滑脈;這種脈象一般主痰主食;但是如果滑利沖和,又無具體症狀的,就屬於無病之脈;脈來緊張有力的叫緊脈,主病為寒症與痛症。脈來急促,數中時有一止的叫促脈,主病是陽邪內陷的火症。滑數的脈,見於關上,其形如豆,短而動搖的叫動脈,主病是崩中脫血,或受驚而病。由於滑、緊、促、動這四種脈象,至數比較快,接近於數脈,因此乃歸於數脈一綱。

此外,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脈形十分躁急者,稱為「疾脈」。有此脈象,表示陽盛陰竭,是生命垂危的徵兆。

細脈:(附微脈)

 細脈的象是脈來細小如線,或如蛛絲,主病是諸虛不足之症。在細脈相類的脈象中,包括微脈、濡脈、弱脈。微脈更甚於細脈,它的脈象極細微、模糊且軟,似有若無,多見於亡陽之症,是氣血大衰的凶兆。濡脈與弱脈分別為浮細與沈細,已在浮脈與沈脈中談過,不過其共同點是細,故在此處再提一次。

大脈:(附實脈)

 大脈是大而有力的脈象,主病是陽邪實症;大而浮的是洪脈,已在浮脈中提及。大而堅實的是實脈,主熱結於內的實症。

短脈:

 這是一種脈短而澀小,不能滿部的脈象,大都見於身體衰弱的病人;在其他脈象中有此脈時,是諸虛不足的病症。短而動搖的稱為動脈,已在數脈中提過了。

長脈:(附弦脈)

 長脈是脈來迢長,過於本位的脈象。它的脈位,上至魚際,下至尺澤。如果長中帶緩,表示體力強盛,健康無病。長而堅實,恐怕是火熱壅實的實脈。如果脈象如按琴弦,端直而長則是弦脈,多見於肝風或氣鬱之症,以及痰飲、疼痛等疾病。

 其次,對於以上八綱的羅列,除了明白其脈象外,尚須掌握各種脈象相兼的情況。例如浮主表、沈主裡、遲主寒,數主熱。如果浮遲兼俱,就是表寒,浮數兼見,就是表熱;沈遲兼見,就是裡寒;沈數兼見,就是裡熱。其他的各種脈象也可照此類推。如此一來,各種疑難雜症皆可辨認清楚。
「切診」(四)
(3)怪脈
怪脈是一種生機已絕,病人即將死亡的脈象,又稱為「絕脈」。古人將此怪脈分類為七大種,稱之為「七怪脈」:
雀啄:脈在筋肉間,連連湊指,頓有頓無,如雀啄米的感覺。 屋漏:脈在筋肉中,如屋漏滴水,良久一滴,濺起無力的現象。 彈石:脈在筋肉間,急促而硬。 解索:脈如解繩索之狀,散亂無序。 魚翔:脈在皮膚,頭定尾搖,浮浮泛泛。 蝦游:脈在皮膚,如蝦游水面,忽然一躍。 釜沸:脈在皮膚,如湯湧沸,三部脈有出無入。
 只要有這七種怪脈出現,就表示生命垂危,是無法治癒的絕症。
 此外,在問診時,如果難以斷定症狀時,就必須以切診來作最後的決定,叫做「憑脈辨証」。例如一位病人發高燒,面紅氣粗,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熱症,但是切脈卻細沈而微,或者雖浮大而豁然空虛,就可得知在現象上雖然是熱象,本質上卻是真寒,也就是「真寒假熱」的病症。如果只憑問診來判斷,就很可能會誤診了。
「 切診」(五)
2.診胸腹
所謂的診胸腹,就是醫生用手按切病人的胸腹,這是中醫在診斷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切診的重點之一。
在進行診胸腹時,應該先叫病人仰臥,兩腳伸直,雙手放於股側,醫生之於病人左側或右側,用兩手按切病人的胸腹,先按胸膈季脅,次按虛裡,後按大腹中脘,再按少腹。按切的方法有壓、擊、摩、捫、久按、急移等,方向為上下左右。
診胸腹的範圍,包括按胸膈、按虛裡、按季裡、按腹等。
「切診」(六)
按胸隔:胸隔是指心肺的位置。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橫膈有膜,膈下屬胃。按切胸隔,最主要的是,能夠分辨出痞滿與結胸。痞滿與結胸都在胸隔,病人都會有脹滿不適感,不過,這兩者的病邪一虛一實,在基本上是不同的,必須利用按切才能分別。例如痞滿是外表無脹形,按之卻濡軟無硬痛;結胸則外形脹滿,按之硬痛,甚至拒按、不按亦痛。所以痞滿屬虛,結胸屬實。
按虛裡:虛裡位在左乳下方,第四、五肋之間,內有心臟,只要按切虛裡跳動,就可以探知宗氣的強弱,與病機的輕重,對於臨症診治上十分有助益。如遇上某些暴厥、大虛大實症,往往會脈伏不見,此時即可用按切虛裡的方法。按切虛裡有三候,如果淺按便得,深按不得的,屬於氣虛一類的症狀;輕按洪大,重按虛細的,屬於血虛一類的症候;按之有形,或三四至一止,或五六至一止者,則為積聚的症候。
按季脅:脅肋是肝膽的部位。只要切按季脅的脹滿、硬痛,就可診斷肝病虛、實、屬氣、屬血等症。兩邊季脅如果滿實又有彈力,表示肝正常健康。兩季脅空虛,按之無彈力,則是肝虛;由於肝經遍佈兩季脅,因此季脅主肝病。由臟腑異質病變而言,右側積聚屬肝,左側屬脾。一般而言,氣鬱多見脹滿病痛,忽聚忽散,血積必定有形不移,堅硬拒按。必須注意的一點是,按季脅痞積,必定要兩足屈起,才容易摸到。
按腹:這是診胸腹中的重點。因為按腹能知病邪的虛實寒熱,以及病因的氣、血、痰、食,在診斷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用也最為廣泛。如果複部脹滿,按之疼痛者,多半屬於實症;按之不痛的屬於虛症。喜用溫手撫按的,多屬寒症;喜以冷物按撫的為熱症。以手捫腹,腹熱重的,表示內熱也重;腹熱輕的內熱亦輕。切脈時有熱象而捫腹不熱的是表熱;按腹有熱,越按越感灼熱的是伏熱。腹痛繞臍,按左下腹有塊狀,則為燥屎;腹痛偏右,按之痛不可忍,很可能是腸廱。大腹、或臍旁、或少腹,痛無定處,痛時如蚯蚓鑽動,按之高低不平,則是蟲積作怪。
由此可知,可以由胸腹的喜按與拒按,分辨出病邪的虛實;由皮膚的冷熱燥潤來辨別病邪寒熱,也可由軟堅及有形、無形的情況,來辨別病邪的在氣或血,按切虛裡,又可測知臟腑的功能強弱與病情輕重。
總而言之,只要善加利用脈診胸腹的要訣,好好地運用,在臨床的診治上,必定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