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殯葬化粧師真實生活
www.chinaneast.gov.cn 2007年11月10日 來源:半島晨報
有這樣一個行業,我們平常人很難想象,甚至在遇到該行業的從業者時,大多數人都會唯恐避之不及,這個行業就是殯葬化粧師。他們終日與各種各樣的屍體打交道,在他們手裏,一具具屍體變得不再恐怖。今天,記者將為大家找到一位從事此工作近20年的業內人士,讓他為大家講述這個行業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11月7日下午,天空灰蒙蒙的,濕冷的空氣中不見一絲風的痕跡。記者乘車來到了群山環抱、翠柏相依的大連市殯儀館。上了二樓,穿過周圍滿是花圈和挽聯的“告別室”,記者在業務科見到了專門為屍體化粧整容的紀衛勝師傅。
難
說握手——伸出右手特別猶豫
隨著一聲“你好”的問候,記者自然地伸出了右手,紀衛勝卻猶豫了一下才緩緩伸出右手。
兩手相握時,記者發現紀衛勝的手是伸展的,根本就沒有用力。記者和很多人握過手,一般只有女同志在和人握手時才會用這種方式,而男人通常都會用力握住對方的手,以顯示自己的真誠和可靠。記者向紀衛勝直接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紀衛勝很直爽地說:“我都好久沒和別人握手了。我自己幹的行業我自己最清楚,整天和死人打交道,所以我們平時幾乎不和別人主動握手。而知道我是幹什麼的人遇到我也沒有主動伸手的,時間長了,我也都習慣了。就算對方要握,我握人家手也不能用力,還是怕對方心裏不舒服。”
也許是怕剛才的握手讓記者心裏不舒服,紀衛勝話鋒一轉:“其實也不用介意和我們握手,我們幹活時都會戴著汗布手套的。如果是進行特殊化粧,我們還會在裏面戴上醫用手套。倒不是因為我們害怕遺體,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因為絕大多數屍體上都會帶菌。”說這些話時,紀衛勝顯得很輕松。
驚
剛入行——第一晚差點沒睡著
紀衛勝今年49歲,身材瘦削,但嗓門豁亮,十分爽快。1977年,他隨著最後一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隊伍到了農村。身體的勞累,內心的迷惘,農村生活的陌生,一切的一切都讓他對“返城”充滿了期待。很多時候,他坐在農村的田間地頭,一個人抽悶煙,心裏充滿了對家鄉的懷念。
讓紀衛勝感到慶幸的是,在第二年,按照當時的政策,他接了父親在火化場的班,回到了他在夢裏無數次回到過的城市,開始了他作為一名普通火化工人的生活。
雖然小時候就已經對父親的工作有所了解,但第一天上班時,一想到自己就要真正地面對冰冷的屍體,還要親手將他們送入焚化爐中,他還是感到頭皮一陣陣地發麻。多虧了在場的老師傅不斷的鼓勵和開導,他終于完成了自己第一天的工作。那天晚上,他說什麼都睡不著,最後,還是在酒精的幫助下才進入了夢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先開放的南方興起了屍體化粧和整容的服務工作。繼之而來,國家民政部對這項工作也開始重視起來。1985年,紀衛勝被單位派到上海醫科大學學習。當時,除了病理知識不用學習外,課程和醫科大學的學生學的幾乎一樣。1988年,他又參加了在上海的全國統一學習。從此,正式幹起了屍體化粧和整容工作。今年3月,紀衛勝還參加了民政部殯葬委員會舉辦的國際防腐運屍培訓班。現在的他帶著一個徒弟,每天都要為30個左右的屍體進行化粧和整容。
苦
談戀愛—— 這工種把對象嚇跑了
紀衛勝對記者講了他年輕時的故事。當時,社會上的人因為觀念上的原因,對火化工人十分抗拒,弄得做火化工作就像是幹了什麼丟人的事一樣,很多火葬場的員工在社會上根本就沒有地位。而且為了不讓他人覺得晦氣,每次當別人問起“你是幹什麼工作的”,紀衛勝和他的工友們只能善意地說:“我在民政局工作。”“我們確實是隸屬于民政局啊!你要是告訴人家在火葬場工作,要是遇上好一點的人會說‘哦’,要遇上那不好的,連‘哦’字都沒有,轉身就走。別人過年可以到親戚朋友家去拜年,但我們不行。每到年節,我們就只能憋在家裏,怕給人帶去晦氣。”紀衛勝說。“找對象就更難。那年頭和現在不一樣,姑娘一般都聽父母的話。你想想,有誰願意把自己的閨女嫁給做我們這種工作的人啊?我先後遇到幾個女孩,都是女孩對我還不錯,可是一經過家裏就完。又沒有人願意給我們介紹對象,你想啊,咋和人家說我是幹啥的呀?有一段時間,我真想轉行算了。直到遇上我現在的老婆。當年她家就住在我們老火葬場邊上。我們倆自由戀愛,還好,她家就住那兒,她家人都有些習慣了,對我們火葬場工人的忌諱不是很多。雖然最開始我岳父稍微有點不同意,但也沒太勉強我們。我這才算是成上了家。”紀衛勝說到這個話題,至今語氣仍很無奈。
美
說內心——美化屍體很有意義
談到自己的工作,紀衛勝說:“我們這個工作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沒有人留意我們。人去世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很安詳,而且經過停屍後,大多數的屍體面部顏色都不自然。我見過好多臉色鐵青,齜牙咧嘴的屍體,連我看到都覺得有些恐怖,你說要是普通人呢?所以,在舉行追悼會和正常的向遺體告別時,很多人都希望能看見自己的親人朋友神態安詳。每次看到死者家屬們對著安詳的遺體告別時,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太有意義了。”
紀衛勝告訴記者,對屍體進行化粧有正常化粧和特殊化粧兩種。
正常化粧比較簡單,先將死者面部表情調整安詳,然後用油彩在死者臉上打上底油,再上一些紅。這樣,死者的臉看上去紅潤有光澤,神態自然安詳。
特殊化粧就要復雜多了。特殊化粧的對象一般都是遭遇災禍、身體受傷嚴重而不幸去世的人。對這樣的死者,首先要清理,然後找到死者活著時候的照片盡量恢復原貌。
紀衛勝說:“當年大連‘五七’空難時,我們館接到了很多殘缺不全的遺體……唉,簡直沒法說,總之是非常慘。親人遭受這樣的災難去世本來對家屬們就是不小的打擊,再看到殘缺的屍體,誰能受得了?我們當時真是連軸幹了一個月。肢體殘缺的,一律用假肢補全;鼻子塌陷的墊高……然後再用油彩遮蓋,上些紅色,用眉筆為他們描上眉毛。”
“好多家屬看到我們化粧後的屍體,都感到很驚奇,對我們真的特別感謝。看到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咱這工作就算幹得值了。”紀衛勝說。
怒
談收入——月入萬元純屬謠傳
見慣了屍體的紀衛勝對死亡是什麼態度呢?他的回答就四個字——看破紅塵。
紀衛勝笑著對記者說:“你是記者,我是屍體化粧師,咱倆對死亡對生命對生活的態度肯定不一樣。如果你來我們館,和我呆上一個月,我保證你的人生觀跟我一個樣。人生就是那麼回事,很快就會過去。你就說我吧,我19歲工作,一轉眼30年都過去了。你要是想開了,你就活明白了。人生在世,什麼錢財啊,名利啊,爭來爭去的,有什麼意思?用趙本山的話講,‘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所,睡覺就需三尺寬。總結起來四句話:說人好比盆中鮮花;生活就是一團亂麻;房子修的再好那也是個臨時住所;那個小盒才是永久的家’。所以說,咱們活什麼?就活個過得好。活一天就要活出好的生活質量。把家裏的老婆孩子弄好就好,別想太遠的事。你要是老想著明天我要掙多少多少錢,後天我要買臺好車,你有本事行,要是沒本事掙呢?得多痛苦?想開這些,我和別人相處就簡單多了,我只看你能不能跟我合得來,我絕對不挑別人。所以,我的朋友還挺多的。”
談到收入問題,紀衛勝多少有些激動:“外面老有人傳我們一個月掙一萬多塊,根本就是沒影的事。我一個月就是3000多塊的收入,這個水平是要比一般的工人收入高一些,但我們這也算是特殊行業啊。不過,話說回來,社會上這麼一傳,我們這的年輕人現在找對象可比我當年容易多了。人們對我們的觀念改變了不少,對這個行業也比以前認可了。”B05a
他的這雙手讓很多故去的人安詳地離開。(記者李儀 攝影記者張騰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